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精品亚洲国产成人蜜臀优播av,国产精品美女www爽爽爽视频 ,久久婷婷狠狠综合激情

站內搜索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投稿登錄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資源 > 教育理論 > 名師檔案 > 教育使我們富有,文學使我們高貴  文學滋養(yǎng)心靈,教育培養(yǎng)智慧
竇桂梅:用理性而非仇恨的光照耀孩子 2014-03-05 15:19:37  發(fā)布者:南楓  來源:本站整理

竇桂梅_文學校園-教育文學

名師簡介

竇桂梅,現任清華附小黨總支書記、校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教育學博士。東北師范大學、北京教育學院兼職教授;東北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重點課題承擔者及語文教材編寫組的編委及編寫人員。提名全國中小學中青年“十杰教師”,先后獲得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被評為“建國六十年來從課堂里走出來的教育專家”之一。

在課程建設與實踐開發(fā)中,所提出并倡導的小學語文主題課程理論與實踐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先后到過許多省市作經驗介紹及觀摩教學;出版《竇桂梅與主題教學》《做有專業(yè)尊嚴的教師》《竇桂梅的閱讀課堂》《優(yōu)秀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七件事》《跟竇桂梅學朗讀》《玫瑰與教育》《聽竇桂梅老師講課》《回到教育原點》等多部個人專著。作為教育部更新觀念報告團成員之一,在人民大會堂作《為生命奠基——語文教改的三個超越》專題報告。

語文思想

從1994年開始探索“語文教學民族化與現代化研究”,結合一年級一直教到六年級的、六年的實踐研究,提出“三個超越”的理念。即“學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為兒童生命奠基,打好精神的底子和學習的底子的實踐中,又通過近八年的實踐嘗試,提出“主題教學”,以更好地實現“三個超越”。在從而師生超越因循、超越固陋、超越自我,最終的目的,是努力實現向兒童生命的回歸,母語學習本質的回歸,從而力圖體現“我是教母語的,我是教人學母語的,我是用母語教人的”人生主題。所教學的《圓明園的毀滅》《秋天的懷念》《游園不值》《晏子使楚》《牛郎織女》《丑小鴨》發(fā)表在《人民教育》等國家核心期刊。兩次參加全國教學大賽,都獲一等獎。近30節(jié)課例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并經常應邀到各個省市作示范課以及專題報告近千場。

在課程建設上,根據當下學生學習質量的“少、慢、差、費”現狀,結合漢民族語言傳統(tǒng)規(guī)律與特點,提出“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質量目標。圍繞這“三個目標”,努力在“課程標準”、“語文教材”和“教學內容”中找到聯系點,讓三者高效調控與融合。“一手好字”提出“正確、規(guī)范、美觀”三個關鍵詞。“一副好口才”提出“傾聽、表達、應對”三個關鍵詞。“一篇好文章”細化為“讀懂一篇好文章”和“能寫一篇好文章”兩個部分:“讀懂一篇好文章”提出“理解、統(tǒng)整、評鑒”三個關鍵詞;“能寫一篇好文章”從“積累,觀察,運用”三個方面落實。

 

用理性而非仇恨的光照耀孩子

——《圓明園》的主題教學及其他

竇桂梅

  我講授的《圓明園》一課,引起了較大反響。正面評價我不說了,在這里想討論一下針對整體設計的不同意見。

  在武漢,有位老師聽完之后專門找到我,要我去掉關于揭示當時中國人也參與搶劫的詞條——她怕有損于中國人的形象;在山東臨沂,有位男老師質問:“為什么讓學生知道圓明園的被毀原因是外交上的失敗,不管什么原因他們畢竟燒我們的圓明園,我們就應該恨!”;江蘇張家港的一位老師也建議這個環(huán)節(jié)不要——只要孩子知道帝國主義的無恥行徑就可,如果學生知道這點就減弱了恨的程度,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反之孩子的仇恨就會更強;更有意思的是,黑龍江漠河的一位老教師用毛筆專門給我寫了一封信,語重心長地告訴我——讓孩子知道那么多,今后不好辦,這樣講解圓明園太殘酷了……

  我的目的就是要從反思的角度來認識圓明園的毀滅。這樣的設計真的太殘酷了嗎?我們需要為誰遮掩嗎?

  先讓我們把思緒回轉到課堂上。

  課文講1860106日英法聯軍任意搶拿,放火焚燒圓明園的可惡行徑……教學到最后的環(huán)節(jié)時,我讓學生“走出圓明園”,做一個小小的體驗——讓他們選擇其中的一個角色,比如:把握國家前途命運的皇帝、輔佐國家的大臣、保衛(wèi)圓明園的士兵、生活在圓明園附近的老百姓。如果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個角色,看到圓明園的被燒,會怎么做。目的想在進行口語訓練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

  記得有個學生憤恨地大聲說:“我要是老百姓,我就這樣想:全都燒光了才好呢!反正是皇帝家的財產,跟我什么關系!”孩子說的是心里話,在當時的清朝統(tǒng)治下,老百姓這樣想沒有錯的,就當時清朝的閉鎖,他們的境界只能如此。因此,在老百姓的眼里,圓明園是皇家園林,是皇上住的地方,老百姓從來沒進去過,圓明園的大墻把他們拒絕到“家”的門外——外國人搶,那我當然跟著搶。不搶白不搶。

  今天的我們,包括成人,對待當今的一些小事,甚至是“大事情”,不也是這樣坦然:“跟我什么關系???”——這恰恰說明目前學生甚至是一些成人都沒有明白圓明園是誰的圓明園,換句話說,不明白政府和國家的不同,古人說的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下不是帝王的天下,天下的興亡不是某個朝代的更替。那么圓明園似乎不只是皇帝的花園?

  偉大的作家雨果在《致巴赫萊的一封信》中,高度評價了圓明園這座恍若月宮的神奇得無法用語言形容的圓明園。同時,作為法國人的雨果,重申了對自己國家軍隊這次遠征的猛烈譴責——罵他們是強盜。盡管在當時,本來要燒紫禁城,但在那個已經擁有了歌德、貝多芬的西方的文明時代,他們還保留了紫禁城,為了給皇帝點顏色看看,才決定燒毀他的“家”——圓明園,好像是大發(fā)了慈悲。而這在雨果的眼里卻是——圓明園修建了150年,耗費了兩代人的心血,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歷經歲月的沉淀,最終的一切是應屬于人民的。

  為了讓學生留下的不僅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上這節(jié)課時,我是壓著感情來講的。更多是從理性的角度出發(fā),想辦法引領學生走進思考的空間,而不是停留在很多老師期待的“恨”,以及“雪我國恥,振興中華”的空洞誓言中。因為,這種“恨”和豪邁,讓我覺得恐懼和羞恥。中華的復興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夠完成的,必須讓孩子們明白,除了恥辱和仇恨,我們很要保持著理性的反思。對老師而言,我們要捍衛(wèi)真相和歷史的尊嚴,無論對我們來說是羞愧、恥辱、還是光榮,歷史都有權保留自己真實的面容出現在不同時代人的面前。我們不需要替誰掩蓋,也沒有權力掩蓋什么。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啟迪智慧,讓孩子們能夠安頓好自己的人生,安排好自己和自然、國家、社會的關系。我們用被我們打扮過的歷史啟迪學生的智慧,那會是什么樣的智慧呢,是不是會導向極端的諸如“民粹”之類的東西呢?

  所以我們應當思考:面對有缺陷的教材,理性的陽光應該怎樣照耀在孩子的心上?是用政治的強光聚焦于學生稚嫩的眼睛,用存在的民族劣根讓他們對世界得到一個變形、扭曲、背離事實的結論嗎?

  隱瞞真相,一味的灌輸仇恨,就是愚弄和扼殺理性——無論是對于渴求真知、真相的眼睛,還是面對民族的過去以及未來,這難道不是殘忍?

  后來,再講這節(jié)課時,我在課的結尾更加沉著冷靜地說道:“圓明園的大火早已熄滅,可是我們思考的腳步不能停止。有著5千年文明的強大的中國為什么會被幾千個強盜殺到京城? 圓明園燒掉的究竟是什么?毀滅的究竟是什么?永遠也毀滅不了的是什么?——也許,今天的學習只是給同學們打開了一扇小小的門,無非讓同學們看到這一點風景,能沿著更多的視角,懷著更多的思考走向未來的人生。這才是這兩節(jié)課的學習的真正的目的。”

  研究歷史之所以讓人著迷,因為很多事實本身就有待探究,更不要說基于事實的結論了。在這節(jié)課里,教師所以不給結論,因為教師確實有困惑。比如剛剛看到2005331日的《南方周末》的《圓明園埋下了什么》的文章,心情又復雜了一層——1860年的被燒,1900年的再次重創(chuàng),以及辛亥革命后徐世昌、張作霖等人運走剩下木料和漢白玉石料,還有民國成立后圓明園殘料的運出二十年之久,再加上文革其間的砍掉1000多棵古樹,運走石料又是幾十年……如此,懷有真誠困惑的教師,不敢自稱握有真理,更不敢盲目引導學生去恨和發(fā)誓。

  我們要相信未來——相信我們的后代會勝過我們,無論是視野、理性、智慧還是面對歷史和人生的勇氣。假如我們連這樣的自信都沒有的話,所謂教育就顯得有些悲涼。因而,我們把事實本身留給學生,并不是什么殘忍的行為,相反,我們相信他們總會有比我們有更強大的力量面對歷史的塵煙。我們現在要給予孩子的就是那幫助他們穿透歷史塵煙的理性和智慧的光輝。 

上一篇:李吉林:讓每個學生有一雙靈巧的手
下一篇:余映潮:送給青年語文教師的十句話

媒體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