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疫之思
█周彥利(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級中學高一18班)
正值新春團圓之際,本應(yīng)與親朋好友共賞美景、互聊家常,本應(yīng)是其樂融融,一片和樂氣氛。可,在這個春節(jié),以往親切的春節(jié)問候卻變成了疫情的最新實況。
十二月八日,第一例因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于湖北武漢確診,不久,又恰逢春運返程,由此,病毒由湖北武漢蔓延至全國,全國人民也就加入到了防控疫情的戰(zhàn)爭之中,進入了同舟共濟抗疫情之程。
可為什么會有疫情的爆發(fā)而改變了以往的景象呢?
事情要從一只小小的蝙蝠說起。都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而于蝙蝠而言,卻是“蝙蝠雖小,百毒俱全”。本不具備翱翔于天空能力的蝙蝠,為了圓自己的飛行夢,自愿降低了自身的免疫能力,而成了百種病毒的攜帶者。經(jīng)過食物鏈的傳遞,因此誕生了一大批中間宿主。但這些動物想不到,竟會有人捕殺烹食它們,而那些人也不會想到,為了這一時的舌尖享受,會付出如此代價。
明代王陽明說過:“經(jīng)一蹶者長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為后日之得”。時光回溯至2002年11月16日的廣東順德,因食用野味果子貍而爆發(fā)同為冠狀病毒SARS引起的非典疫情,危急情勢使那八個月都罩上了灰暗的霾,眾醫(yī)生用封封遺書換來了最終的2003年的結(jié)束。魯迅先生說:“離三月十八日已有兩星期,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吧”,僅僅兩星期,就已快失去記憶,何況過了接近18年的非典呢?非典留下的教訓(xùn)恐怕已被拋至九霄云外,774條鮮活生命也被拋于腦后。王安石說:“往者已不及,尚可以為來者之戒”。這已是自然界給我們?nèi)祟惖牡诙谓逃?xùn)了,這次的疫情是否會喚醒人們的記憶,讓人們牢記教訓(xùn)呢?英國有句名言“一只狐貍不能以同一的陷阱捉它兩次”,但好笑的是,我們卻兩次被中華菊頭蝠捕捉,陷入了自然設(shè)予我們的陷阱。
兩次肺炎疫情,歸結(jié)起來,皆由欲望使然。肖伯納說過:“生活中有兩個悲劇,一個是你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另一個則是你的欲望得到了滿足。”野味,令嘴饞之人心向往之,進而不顧潛在危險,捕而食之,這有何嘗不是欲望的表現(xiàn)?欲望滿足也可能會是悲劇,他們的欲望是被滿足了,可悲劇也隨之誕生。“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早在十九世紀的雨果就已認識到了這點,那我們?yōu)楹芜€要打破自然界的平衡而使我們被大自然屠宰呢?
一輛輛卡車駛進茂密森林,招一招小旗,帶走成片綠色,只留下漫山黃土;一艘艘漁船開入汪洋大海,收一收漁網(wǎng),帶走成噸魚群,只留下漫海死尸;一座座油井鑿進深厚地層,揮一揮衣袖,帶走大量原油,只留下滿地油污……當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片片森林被砍伐殆盡;當一份份美味被送上餐桌,一個個物種接連滅絕;當一種種原油制造品被放上貨架,一個個小動物被披上黑色外衣……我們沉浸于征服大自然的喜悅之中,殊不知,“當人類歡呼對自然的勝利之時,也就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欲望讓我們失去了原本對大自然應(yīng)有的敬畏,失去了對生命的憐憫之心,最終,我們只會是自食惡果。我們往往只考慮滿足自身利益,卻很少考慮與自然共生存。人不給自然留后路,自然也不會給人留后路。這不禁使我想起哈姆雷特的一句經(jīng)典臺詞“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那么人與自然到底該如何相處,如何才能維持和諧關(guān)系呢?埃斯庫羅斯早已給出了答案:“非但不能強制自然,還要順從自然?!比祟惒⒉皇谴笞匀坏闹髟渍撸谴笞匀恢械囊粏T。人類唯有敬畏自然,珍愛生命,重新審視自己的所作所為,擺正心態(tài),正確認識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關(guān)系,“只有順從自然,才能駕馭自然”。與自然相通相依,協(xié)調(diào)一致,這才是人類能夠持續(xù)發(fā)展的唯一出路。
春天氣息已經(jīng)來臨,期待我們能夠盡快呼吸春天的清新空氣,攜家人一起賞春之嫩綠、春之絢爛、春之生機。春,也要有春的味道,自然,也有它天籟美的一面。
(指導(dǎo)老師:文家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