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A卷第一題目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周圍的環(huán)境:祖國給我們安寧,父母給我們生命,老師給我們知識,同學(xué)給我們情誼,朋友給我們幫助……我們安享著和平的陽光雨露,我們習(xí)慣了衣食無憂的生活,我們沉醉于春花秋月的美好……然而,有沒有那么一個時刻,你曾感動于身邊的某個人、事、物,甚至?xí)谛睦锵胍幌耄撊绾螆蟠鹚ㄋ?、它)?請以“拿什么回報你”為題寫一篇文章。也可根據(jù)題意自擬標(biāo)題。
【題解】
設(shè)計這個題目的基本用意就是引導(dǎo)青少年形成積極、健康的道德情感和價值觀念。
寫好這個題目的關(guān)鍵有兩點,一個是知恩,另一個是報恩。知恩是報恩的前提,所以題干中重點提示了各種各樣的“恩”,祖國的恩,父母的恩,師長的恩,同學(xué)、朋友的恩,實際上還有很多很多呵護我們、幫助我們,給我們關(guān)心、支持、愛戀的人和事,包括那些在我們困頓時伸出援手的人,甚至那些為了大家的利益辛苦付出的人,甚至陪伴我們的寵物,甚至養(yǎng)育我們的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通常覺得這些都是理所當(dāng)然,就該如此的,尤其是當(dāng)今的年輕人,沒有感受過顛沛流離,沒有經(jīng)歷過饔飧不繼,每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稍有不順便覺得無法忍受。很少有人會想一想,自己所安享的一切都是從哪里來的?為我們提供這些的都是誰?憑什么我們該有這樣的享受?
當(dāng)然,題目本身就要求寫“拿什么回報你”,所以更重要的還在于“報恩”。我們在心底里有了對某人的感念,就要思考該如何去報答他。寫好這篇文章的關(guān)鍵就在這里。怎么報答呢?當(dāng)然是給對方他所需要的。我們感恩祖國,那么我們的“國”有什么需要的呢?我們的國家還不夠強大,還不夠富足,還有很多貧窮落后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方面,還需要我們?nèi)ソㄔO(shè)、去提高。我們感恩父母、感恩老師,可是拿什么來回報他們?他們也許不需要你洗腳,不需要你送花,但是你總可以在家里多洗一次碗,在教室里多擦一次黑板吧?更不用說,他們最期待的,其實只是孩子的懂事、勤奮、上進和成功。我們感恩親人,感恩朋友,感恩那些曾經(jīng)陪伴我們的人,他們也許已經(jīng)離開我們,那么,珍惜現(xiàn)在陪伴我們的人也許就是對他們的回報,至少,我們可以拿心底的懷念和祝福作為回報,就像古人詩中說的:“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span>
【佳作欣賞】
吾與天地皆有魂
張楷/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xué)高二
重新踏上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抬頭望去,晚霞如七彩的蜀錦編織著天空,孤樹伸出枯瘦的雙手,想去擁抱一縷霞光。
杜甫登高望何處,是天地給了他壯美山河;李白憂愁何處寄,是天地給了他一輪明月。我們今日的美好生活,同樣少不了天地的饋贈。
我們真正要回報的是大自然,是這片天地。
從古至今,回報天地的方式大致有三種:一種是古代文人的玩物情懷。王磐《古蟾宮·元宵》寫道 :“詩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風(fēng),憔悴了梅花。”李清照的“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亦是如此。他們將天地作為自己情感的附屬品,景隨心動,情隨事遷,將天地被動地賦予情感。自己高升,花鳥也沾光;國破家亡,花鳥也濺淚與驚心。認(rèn)為這樣就是回報了天地,只因為跟人一樣有了喜怒哀樂??蛇@種方式將天地變得奴顏婢骨,與人失去了同等地位,事實上,是對這片天地更大的傷害。
另一種是對天地的崇高敬畏。王羲之《蘭亭集序》寫道 :“俯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王勃也感嘆: “天高地回,覺宇宙之無窮?!碧K東坡更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栗?!彼麄儫o限擴大人在天地面前的渺小,將天地視
神靈一般的存在。
南宗禪《壇經(jīng)》中有六般若波蜜,其中一個就是“虔”自己于天地之內(nèi),以為到達圣境;《古蘭經(jīng)》中也將天空大地視為真主安拉的棲息地;更為明顯的是在宋末元初畫家錢選的《秋江待渡圖》里,一個人站在被紅塵浸染的楓樹之下,隔著大江,遙望著煙氣籠罩的天地。在畫家心中,待渡是對生命的期待,而那煙氣渺茫的天地就是一個“理想國”,一個生命可以安放、靈魂可以安歇的地方。但這樣賦天地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在我看來,阻止了我們對這片天地的更進一步了解,不是回報,而是一種無情的隔離。
第三種是我的最愛,與天地有一顆榮辱與共的靈魂。我記得茶圣陸羽曾引茶祭天,他將天地萬物都視為相識多年的老友,像閑聊一樣去和天地萬物對話。中國古代地理學(xué)家徐霞客也曾認(rèn)為,人之于天地,更多的捧著一顆“客心”,他認(rèn)為,我們要有一顆“主心”,將天地視為自己的一部分,這樣才是對天地最好的回報。
與天地有“主心”的還有一位作家葦岸,他曾是一個朦朧派詩人,最終他卻走上了這塊不加修飾的天地。《大地上的事情》描繪了動物、植物與人共同生長的一個畫面。葦岸既是這幅畫面的記述者,也是參與者。他曾花兩年時間坐在田間,一天一天的四年的氣候變化,被他以詩意的一支筆寫出來。有這樣一句話被印制在《二十四節(jié)氣》里:“我不想去將天地敬為神仙,也不想將他們玩弄于股掌之間,我只想有一顆與萬物榮辱與共的靈魂。”而我也曾有感于朦朧派詩人芒克的一首詩 :“風(fēng)吹過枝條,他斷了下來,疼烙在我的手臂上?!迸c天地同心,與萬物同感,這讓我們?nèi)チ私膺@片天地,就像一位交心的老朋友,這是對寂寞天地間最好的自我回報。
從哲學(xué)的角度來講,無論是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還是康德的“物自體”,天地的客觀存在是無可辯駁的,但其意義需要人類的感知,人存在的意義與天地之間相互依存,不可分離,這時候我們更需要一顆與天地榮辱與共的靈魂,用我的感知去證明存在,這也是對天地的一份回報。
而現(xiàn)如今,為何青年人越來越孤獨,是因為他們更愛沉浸于自己的仿真世界里,而不愿拿出一顆與天地榮辱與共的靈魂去回報天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顆靈魂不僅是對天地的回報,更是一種對自我生命的救贖。
“草木有本心,何須美人折?!蔽覀儾恍枰獙⒋蟮鼐礊椴豢汕址钢?,也不能對它戲謔、玩弄,而要的是一顆與天地萬物榮辱與共的靈魂,來回報它的饋贈。
重新抬頭,仰望一片晚霞,我好像與它一起燃燒著生命的光芒。
(指導(dǎo)老師:張啟和)
【點評】
在“拿什么回報你”這個命題作文中,大多選手都是取材于親情故事以“知恩”“報恩”的邏輯去布局謀篇。而本文作者超凡脫俗,在遵照題意的基礎(chǔ)上另起題目,并且立意高遠,構(gòu)思宏大,思路開闊,主題深刻。討巧的是,文章開頭從具體的描寫中提出人與天地的三種哲學(xué)理念,引經(jīng)據(jù)典,展開論述,頗有大手筆風(fēng)范。盡管有些句段論述不是很明晰,但作者豐富的知識積累和開闊的構(gòu)思視野,令人欣賞。本文獲現(xiàn)場決賽特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