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難點與模糊點》此文為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所做,文教授根據(jù)近期教育部發(fā)布的高考改革進行深入分析和論證,指出此次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難點與模糊點。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我這兩年一直關注的事情。去年夏天,我分析了教育部及北京等一些省市出臺的改革框架后,發(fā)表過一些關于高考改革的學術意見??墒墙衲?月4日以國務院名義頒發(fā)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讓我多少感到有點“失望”。我想,許多關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學者都會有同感。我們都知道,2010年7月國務院曾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綱要》”),其中就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路線圖。若把現(xiàn)在的《實施意見》和原來的路線圖作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改革力度打了很大折扣。
原先《綱要》給高考和招生制度改革制定的路線圖體現(xiàn)在這句話中:“探索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的辦法,政府宏觀管理,專業(yè)機構組織實施,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概括來講,這個改革總思路就是“招考分離”,用多元錄取的改革替代現(xiàn)有“獨木橋式”的高考錄取辦法。其邏輯很明顯,就是抓住“招考分離”這個“牛鼻子”,來倒逼基礎教育乃至整個教育制度的改革,解決多年來始終纏繞不清的諸多教育難題。因此很多學者對《綱要》所定的“招考分離”的思路評價很高,充滿期待。
直到2013年底,教育部一些領導出來“下毛毛雨”,透露高考改革趨勢,仍然把“招考分離”定為改革的方向。當時一些省市就跟進,按照《綱要》精神設計出各自的改革框架,有的已經(jīng)非常具體,有許多細節(jié)都在往“招考分離”上靠攏。而一般民眾比較關心的則是高考科目的調整,因為這很現(xiàn)實。當時有些省市的設計是降低英語學科分數(shù)在高考招生中的權重,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考試;同時增大語文成績的權重,甚至增加到180分。其實這也是實施“招考分離”的一環(huán)。
原來《綱要》的改革思路是多年來實踐、討論、研究的成果,來之不易。在“招考分離”這個改革的大方向上,社會正在形成共識,大多數(shù)國人都期待這次改革的到來。但是現(xiàn)在看來,改革果然碰到了巨大的阻力,觸及某些既得利益,真正是進入“深水區(qū)”了?!秾嵤┮庖姟返念C布,當然也是改革的推進,但步子小了,除了一些權宜的政策性調整,幾乎很少制度性的觸動。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曾經(jīng)響起隆隆的雷聲,現(xiàn)在好像只下了幾滴雨。
《實施意見》雖然也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這是最要緊的三句話,但整個調子變了,“招考分離”被淡化了。那么強化的是什么?是公平問題。整個改革的重點就從“招考分離”轉向了“教育公平”?!秾嵤┮庖姟泛荃r明地提出要把“促進公平公正作為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這方面的要求擺在《實施意見》前面,措施也非常具體,比如提到“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shù)”,強調將繼續(xù)實施國家農村貧困地區(qū)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由重點高校面向貧困地區(qū)定向招生;部屬高校、省屬重點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額招收邊遠、貧困、民族地區(qū)優(yōu)秀農村學生等等。
在高考科目和內容安排上,《實施意見》也做了“妥協(xié)”,措施變?yōu)椋嚎忌偝煽冇山y(tǒng)一高考的語文、數(shù)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自選的3個科目成績組成。原來打算只考語文、數(shù)學,英語改為社會化等級考試,現(xiàn)在還是回到考三科。只不過提出了不分文理科,外語提供兩次考試機會,以及計入總成績的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科目,由考生根據(jù)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回撤”?我理解是,改革從當前大局出發(fā),要強化和突出“教育公平”。而原先設計的以“招考分離”為主軸的比較大的改革內容,和這一指示可能一時難于彌合,只好將其淡化。
強調“教育公平”有沒有必要?當然有必要,主要是現(xiàn)實考慮。這些年改革碰到前所未有的阻力,社會矛盾突出。從大局出發(fā),肯定要首先考慮這種情勢,盡可能消弭尖銳的社會矛盾。看重“教育公平”,首先考慮保障公平,是從大局考慮,符合當前大多數(shù)學生和家長特別是教育相對落后地區(qū)的訴求。我們現(xiàn)在只能這樣來理解:改革成本太大,有時也必須有點“妥協(xié)”,即所謂博弈。先把有可能引發(fā)社會矛盾的問題解決了,通過先“治標”,以換取“治本”的條件。我們常感嘆中國的制度改革滯后,往往都是廣泛征求意見,最終還是主管部門說了算,從上到下的決策難免慢幾拍,這大概也是國情。
無論如何,改革方案已經(jīng)出臺,下一步就看怎么實施了?!秾嵤┮庖姟愤€是比較粗的,改革力度又打了折扣,有些措施的可行性仍然值得擔憂。由于現(xiàn)在離全面實施仍然有段時間,教育部讓上海、浙江等省市先行一步,做好試驗,所以在《實施意見》大的框架內做些調整、完善,還是有可能的。這里從“補臺”的角度,提出幾點意見:
一、以“招考分離”為主軸的改革設計,和目前解決“教育公平”并不矛盾
現(xiàn)在《實施意見》在指導思想上也沒有完全摒棄“招考分離”的設想。所以決策部門和試驗的省市,應當從長計議,做好短期政策調整和長期制度性改革兩者的平衡互補。還是要有相對明確的制度性改革時間表。原定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的招生考試制度,現(xiàn)在剩下五六年,除了兼顧“教育公平”,還能做什么?在制度改革和建設上能走多遠?當下可以側重實施教育公平的相關措施,但同時要繼續(xù)穩(wěn)步推進“招考分離”為主軸的制度性改革。關鍵在大膽放權。要真心實意支持上海、浙江兩個省市的先行試驗,也可以指定某些代表性大學做招生改革的試驗。就如同搞經(jīng)濟特區(qū),給足政策,容許和鼓勵大膽試驗,而不只是依照《實施意見》亦步亦趨做圖解。
二、《實施意見》有些設想還比較含糊,需要盡快明晰定奪,否則會給一線教學造成混亂
如,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如何計算入高考總分?按照規(guī)定,考生根據(jù)報考大學的要求和自身的興趣特長,在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和技術(含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7門科目中自選3科,列入高考總成績。但這提供自選的7科是學業(yè)水平考試,屬于達標性等級考試,和作為競爭性選拔性考試的語、數(shù)、外統(tǒng)一高考,其考試性質和評分辦法都不一樣。即使在學考“必考題”基礎上增加“加試題”,也不會改變其達標性等級考試的性質。這種等級考試的評分怎么列入高考總分?浙江提出把自選3科的學業(yè)考試成績再加細化,按百分制計分,最低為40分,從41至100分分成20個等級賦分,每個等級差3分。這設計可謂用心良苦,但具體到考生個體,其每等3分的分差,其影響也遠大于高考三科的分差。況且7門自選科目的難易程度也不一樣,怎么去平衡?這些都是模糊點,需要認真研究看怎么解決。
三、原先提出高考只考語文、數(shù)學,語文分值增加,外語不列入高考,作為社會化等級考試,是有現(xiàn)實考慮的。高考必考科目的安排必須跳出學科爭地位的層面,實事求是為整個基礎教育謀劃出路。
誰都不能否認,母語比外語更具有基礎性,也更重要。事實上因為語文教育包含面更廣,更需要長期積累,難于速成,在高考中不好“拿分”,結果在應試教育大環(huán)境中導致語文教學日益被邊緣化。每年高考在即,一些學校老師就都提出語文給其他科“讓路”。這是非常嚴峻的現(xiàn)實。所以增加語文分值,也是必要的舉措。但這個措施在征求意見階段就招到某些人的激烈反彈,結果《實施意見》只好按兵不動,息事寧人,按老辦法行事。
我認為,現(xiàn)在還可以試驗原來提出的語文、數(shù)學和外語高考的處理辦法,即語文增加分值,外語減少分值。需要說明的是,外語很重要,實施社會化等級考試并不等于不重視,一年考2次,高考列入總分,能說不重視?是比以前更加重視了。浙江的試驗方案還規(guī)定學業(yè)水平考試分值語文、數(shù)學各100分,外語150分,這就更是往外語大幅傾斜了。如果按照《實施意見》去做,我估計肯定會進一步“擠壓”語文,語文的“被邊緣化”將會進一步加劇。
四、《實施意見》規(guī)定從2015年起,大學自主招生時間挪到高考之后,那么自主招生意義也就不大。自主招生已經(jīng)實施多年,本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雖然也出現(xiàn)某些問題,遭受某些批評,但此舉毫無疑問是能起到某種“突破”的作用。現(xiàn)在突然放棄,非??上?。
教育問題是社會問題,牽涉面很廣,動輒得咎。但不動不改就完全沒有出路。光是抱怨不能解決問題,逢官必反也無濟于事。在充滿戾氣的環(huán)境中做事的確很難,需要定力。但總還希望會有一部分有責任心的明白人去認真調查研究,排除干擾,梳理問題,在艱難反復的博弈中,盡可能幫助和促成改革的推進。
(作者: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山東大學文科一級教授,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教育部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委員 溫儒敏)
上一篇:剖析《爸爸去哪兒》的紅與黑
下一篇:洪晃:我為什么不送女兒進北京“最好”的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