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馨垚(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上塘中學高二)
在去年秋風蕭瑟,月明星稀的一個晚上,一本雜志無意中將《我們仨》介紹給我,忘了是怎樣一股魔力驅(qū)我大晚上奔去書店讀完了它——心中不作別想,只深深地覺得澄澈凄美……
夜色朦朧,讀著讀著,好像楊絳先生就在我身側(cè)向我娓娓道來。世界在躊躇之心的琴弦上踱過去,那種“走著走著就散了”的傷情一縷縷合成琴弦,奏出憂郁而略帶心酸的樂聲。書里講的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這本書我在前面古渡部分幾度讀不下去,到后面楊先生溫柔看生活的前半生,竟顯得越發(fā)生動。然而在溫馨中透著一絲化不開的哀傷,只因這是一個別離的故事,思念浸透在字里行間,用我很喜歡的一句詩描述,他們“如海鷗之與波濤相遇似的,遇見了,走近了。海鷗飛去,波濤滾滾地流開,他們也分別了”。
從“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钡剑⑺鸵怀?,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全書悲喜相襯之間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曲終人散后的那一句“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道盡人生顛沛流離,在我的腦海里不禁浮現(xiàn)出這樣一幅畫面:三個人拉著手下山,兩個突然倒下去,另一個只好踉踉蹌蹌獨自繼續(xù)他的旅程。唉,看著看著,心酸不已。
文章從夢境開始,夢醒作結(jié)。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緊接著98年末鍾書去世。他們熱切的臉如夜雨似的,攪亂著孤零倚在人世的她的夢魂。夢里上一秒一同散步,說說笑笑,下一秒蒼蒼茫茫,人影無蹤。她于是尋尋覓覓,寂靜孤凄惶急片刻籠罩了過來,壓在她瘦小的身板上。我的心呀,顫抖著,聽她那夢境世界的低語,嘗那種耳邊孤風四起,伸手看不見五指的無助,渴求著依靠與安慰。時間緩緩地流淌,我在圖書館的一隅情不自禁揉了揉雙眼,淚眼婆娑,當看到“現(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竟毫無形象地抽泣了起來。每讀到動情處,仿若自己就是“我們仨”中的一份子,跟著楊先生的敘述泣涕漣漣,這是我讀其他書所少有的現(xiàn)象。在我看來類似于《飛鳥集》中所描述的“那種夢見大家都是不相識的,醒了,卻知道我們原是相親相愛的夢”遠要比此刻我所看到的“夢中大家言笑晏晏,夢醒驚覺曲終人散的夢”讓人踏實安穩(wěn)得多。起碼,枕邊人過了睡得正酣的勁頭,會湊到耳邊安慰你,“夢是反著來的”,好讓夢中的凄凄惶惶消散了去。后者則大相徑庭,讓人十足地栽進懷古傷今的深淵去,生不如死,心碎裂成無數(shù)碎片飄飛著,折磨著,自始至終落不下來,于是這夢無休止地延伸到記憶的邊緣。如楊先生所說的“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的夢”,這何嘗不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相思夢呢?夢中人有血有肉,個個歡聲笑語,朝你招手,夢里漫漶著無窮無盡無邊的思念。
夢以外的世界,水里的游魚沉默,陸上獸類喧鬧,空中飛鳥歌唱,她兼有海里的沉默,地上的喧鬧與空中的音樂。在外人看來,她富足得像個國王,只有當暮色降臨,憂思平靜下來,她自己才明白這一切繁華滿世,不再有人與之共賞,像個乞丐似的柔軟得一把辛酸淚簌簌而下。亦如她在《走上古驛道》中黃葉般的哀嘆,“曾經(jīng)我們仨住的三里河的家已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風一吹,黃葉從亂石間飄落,滿紙滄桑。后半生丟了珍貴的人兒,想來也是不能“好生過”了,曾經(jīng)同甘共苦,相互打鬧逗趣的日子已不復重來?!爱敃r只道是尋常”這一番滋味用納蘭的詩句形容再合適不過了。
我站的一隅剛好靠窗,玻璃窗一格一格恍若舊電影,讀著《我們仨》仿佛每一幀都是剛褪色的你們,楊先生的丈夫和女兒。龍二說,哀莫大于心不死。矛盾的是人活在世上,心就不會死。雖遺忘越來越頻繁的來拜訪,可楊先生潛意識里卻操縱著記憶,雖知“人間沒有永遠”,卻依舊在尋覓歸途,期盼團圓。
“我們?nèi)司痛耸⒘恕>瓦@么輕易的失散了。”
“現(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
“我還在尋覓歸途?!?/span>
如夢如幻,我不禁跌入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的回憶里……楊絳先生筆下回憶,看似平淡實則濃到化不開,最后千言萬語化為凄美一句“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生百態(tài),圓滿有時,缺憾有時,大家尚且如此波折磨難,凡人焉能幸運豁免?這個故事讓我在長嘆心酸之余,留下更多的是思考,它教我更加珍惜眼前人,過好當下活。
合上書,我仿佛能看到一位暮年的老人是如何徘徊在人生道路上的盡頭。2016年5月25日,105歲的楊絳先生去世了,離今也有一周年有余,“我們仨”終于團聚了。如今,已是暮夏,當我再捧起《我們仨》,心里竟有些許安慰。
(指導教師:徐顯芬)
【點 評】
這是一篇感人肺腑、令人動容的讀后感。作者用飽含深情、收放自如的彩筆書寫了對人生、對離別的深刻感悟,感情真摯自然,文筆優(yōu)美空靈,字里行間無不流露作者對作品深層次的真誠感受,發(fā)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