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段文字出自李大釗的散文《新的!舊的!》。文中所描寫的北京道路,既是寫實,也是對當(dāng)時中國社會的一種隱喻。如今,一百多年過去了,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同樣也體現(xiàn)在“路”上。請你圍繞這一話題,結(jié)合自己所熟悉的事例,選擇一個合適的角度,寫一篇文章。
我常走在前門一帶通衢,覺得那樣狹隘的一條道路,其間竟能容納數(shù)多時代的器物:也有駱駝轎,也有上貼“借光二哥”的一輪車,也有騾車、馬車、人力車、自轉(zhuǎn)車、汽車等,把廿世紀(jì)的東西同十五世紀(jì)以前的匯在一處。輪蹄軋軋,汽笛鳴嗚,車聲馬聲,人力車夫互相唾罵聲,紛紜錯綜,復(fù)雜萬狀,稍不加意,即遭沖軋,一般走路的人,精神很覺不安。推一輪車的討厭人力車、馬車、汽車,拉人力車的討厭馬車、汽車,趕馬車的又討厭汽車。反說回來,也是一樣。新的嫌舊的妨阻,舊的嫌新的危險?!裟茉诒本﹦?chuàng)造一條四通八達(dá)的電車軌路,我想那時乘坐駝轎、騾車、人力車等等的人,必都舍卻這些笨拙迂腐的器具,來坐迅速捷便的電車,馬路上自然綽有馀裕,不像那樣擁擠了。即有寥寥的汽車、馬車、自轉(zhuǎn)車等依舊通行,因為與電車縱的距離不甚相遠(yuǎn),橫的距離又不像從前那樣逼近,也就都有容頭過身的道路了,也就沒有互相嫌惡的感情了,也就沒有那樣容易沖突的機會了。
(原載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5號)
人間煙火人間路
曹婉瑞(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學(xué))
故鄉(xiāng)小城坐落在山腳下。
當(dāng)清晨第一縷薄霧散盡,不論身處城市的哪個角落,小城的人總能在自家窗前望見遠(yuǎn)山的倩影。那隱在水泥鋼筋后的群山,如信箋上印著的幾朵淡淡的墨梅,滿目蒼翠如一池春水浸潤著人們冬眠了數(shù)月的心田。青山正嫵媚,春明萬物朗。每當(dāng)這時,故鄉(xiāng)人和一些慕名前來的異鄉(xiāng)人總能被這無聲的魅力吸引到山腳下。
可打我記事起,就覺得通往山頂?shù)穆肥遣缓米叩摹?/span>
山路不算崎嶇,卻也蜿蜒至遠(yuǎn)方;不算羊腸小徑,卻也僅能容人和一輛車通過,而當(dāng)這種微妙的“僅僅”被路兩旁各式各樣的地攤小車所打破后,原本設(shè)想好的“山行健道”的規(guī)劃圖就這樣被小商販們丟進(jìn)了沿山路形成的“污水小河”中。涓涓細(xì)流,卻散發(fā)著促使游人不禁捂鼻快速逃離的味道。
我費了一番力氣,才從人群包圍的圈子中找到熟悉的燒餅攤。攤主是一位個子高高、臉頰瘦瘦的中年大叔,他經(jīng)營的燒餅攤似乎與這景區(qū)的年歲相差無幾。每每游山,必光顧他的攤子。我對這山的記憶,也就帶著蔥香燒餅味。
我在一旁耐心等待著大叔招呼前面的客人,烤爐的熱氣和炙熱的太陽已將他的臉烤得通紅,而他卻絲毫沒有停下喝口水的意思,依舊用不緊不慢的語氣悉心詢問每位顧客的訂單,口味偏好——這也是我常光顧的原因,不僅因為燒餅,更因為這人間煙火氣讓人感到親切。終于輪到我,接過燒餅,我朝他笑笑,他臉上晶瑩的汗珠閃耀著太陽的光芒。頓時,我心中升騰起一種莫名的同情,一句“謝謝”脫口而出。
行至山腰,依然能看到零星的攤位?;赝侥_的路,那里依舊人山人海,黑壓壓一片,堵塞了上行的道路。驀地,我又想起大叔通紅的臉龐。春光明媚,太陽高照,又有誰不想輕裝出行,四處踏青?又有誰想在嘈雜的人聲和城管的驅(qū)趕中辛苦謀生,毫無體面?他們,那些陌生的面龐,被肩上的重?fù)?dān)拖住了步伐,被謀生的攤子限制了去處,被滄桑的歲月刻下了皺紋。他們,是在努力生活的人啊。
可是,我又不能忘記,那整潔的山路不知何時已是瘡痍滿目;我又不能忽略,那條初衷被命名為“健康之路”的山路不知何時開始,被澆上了第一桶污水;我更不能忘懷,那些平日里熱情潑辣的面孔,不知從何時起,會因為一個攤位而爭得面紅脖赤,爭執(zhí)聲與汽車的鳴笛聲格外聒躁……
夕陽在山,人影散漫。步下山頂,我看見擁堵的路開始暢通,擁擠的人群開始散去,兩排攤位連成的昏黃的燈光一一熄滅,攤販們?nèi)缫蝗合N蟻無聲地順著山路離去。不用說,是城管來了,他們疲憊的一天被這樣畫上了句號。
矛盾交織著同情,我不忍再看,更不愿在人情與規(guī)則之間判出高下。
后來背井離鄉(xiāng)去外地求學(xué),一恍,再回故鄉(xiāng),竟是幾年之后。
剛踏上故土,我便迫不及待地尋找通往山的路。山路還和以往一樣嗎?那些人,那些花花草草,可否安好?懷著激動的心情,我再次踏上山路。
山路兩旁,不見垃圾,不見污水,不見擁擠的人群、占道的小攤。只見瀝青路面被涂上新漆,頗有考量地劃出兩個車道。只見路邊小攤退至路旁,沿路搭起徽派小房。若走近再瞧,每幢房子上竟還貼心地掛上了牌匾,隸書寫就的“蔥香燒餅”“豆腐腦花”竟別有一番風(fēng)味。屋舍儼然,精致坐落,不由得讓游人有步入江南水鄉(xiāng)街市的錯覺。
順著門牌,我毫不費力地找到了賣燒餅的大叔。他還在這里,個子高高,臉頰瘦瘦,不同的是,他再無當(dāng)年謀生的疲倦感,而是滿臉洋溢幸福的微笑。
見我來,他連忙起身招呼。接過燒餅,我同他攀談起來。
“大權(quán),這路的變化還真不小呢,第一眼見到,還以為是一處景點哩!”
“可不是嘛”,他咧開嘴,露出了自豪的純樸的笑,“這幾年啊,多虧了政府要搞什么“美食街整治”,起初我還不同意,以為是要把咱全趕跑了,那俺咋吃飯啊?一家老小,全靠我這個小攤子呢!后來一了解,還真不是我想的那樣,你瞧,政府給咱蓋了小房子,連排的,還帶頂兒,又能定點又能不愁雨天,你說要多舒服有多舒服吧!”
說罷,他又想起什么似的,給我指著身后掛著的機器說:“政府還給俺們裝了抽油煙機,說是既能保護(hù)環(huán)境,又能保護(hù)身體。你別說,還真是!照這樣干下去,再來二十年也沒問題??!多虧政府,多虧有他們,咱們干生意的才能像現(xiàn)在這樣!景區(qū)風(fēng)景好,我們身體好,顧客才多,生意才紅火?。 ?/span>
告別老板,我又朝著山頂走去,內(nèi)心充盈著不可言說的快樂。要問我這條路什么時候最美,我的回答必然是——現(xiàn)在,還有未來。
夜幕降臨,山行一半。眺望遠(yuǎn)方,山頂亭閣遺世獨立;回首山腳,人間煙火落地成河。這條氤氳著溫情的路,終于蘇醒,而我也可以做出選擇:規(guī)則與人情,竟可以同時成全。
萬里河山萬家燈,人間煙火人間路。
說到底,通往山頂?shù)穆?,不正是由這踏實的人情味鋪就而成的嗎?
【點評】
本文獲第十八屆葉圣陶杯全國中學(xué)生新作文大賽決賽特等獎。一條山路吸引人的不僅是優(yōu)美的風(fēng)景,還有忙碌熱情的攤販們營造出來的煙火氣。小作者特別喜歡這種人間溫情,也理解攤販們?yōu)榧冶疾β档男量酂o奈,但同時也注意到攤販對環(huán)境的破壞。而這個矛盾在政府的整改下消除了,攤販們的工作場所煥然一新、融入美景中,攤販們安定下來、無后顧之憂。這篇文章讓我們看到作者對生活的關(guān)注是積極而深刻的,又以豐富的語言從“路”切入展現(xiàn)社會生活,希望作者能繼續(xù)對外界進(jìn)行觀察與思索,以文章記錄我國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個美好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