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街的確有些老了,它安靜盤踞小城最初的懷抱里,小城的時光有多長,它的存在就有多久。
平日里,這條街比較安靜,到了周末或節(jié)假日會突然活躍起來。首先是窄長的街道里涌滿了人。那些人,或三三兩兩,或一群子一窩子,一前一后走著,像線串串似的絡(luò)繹不絕。從他們衣著打扮和面目表情來看,基本算是這座小城里收入比較少的尋常百姓,家里缺什么了,總能在這里買到便宜實(shí)惠而又放心的東西。還有一些鄉(xiāng)下人,乘著逢年過節(jié)的熱鬧,拖家?guī)Э?,風(fēng)塵仆仆地趕過來,進(jìn)行一番大采購。通常情況下,這些人會在這里消磨一整天,一家店鋪挨著一家店鋪逛,直到落日的余輝灑滿街道,也灑滿在他們身上,才提著大包小包匆匆往回趕。用他們自己的話說,終于過了一把城里人的癮,好興沖沖地回去炫耀。
在這里,很自然地能撲捉到一些非常古舊的東西出來。比如秦皇瓦罐、西安皮影,鳳翔泥塑,陜北剪紙,農(nóng)家織繡等,這些帶著陜西或西府民俗文化和歷史底蘊(yùn)的舊物,看幾眼,也會將人的思緒拉回這座小城百年以前,甚至更久遠(yuǎn)的時光深處。
我是在一個落日黃昏轉(zhuǎn)到這條街的。最先闖入我眼底的,是幾家字畫店。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diǎn)是,幾乎所有店鋪里的老板都很安靜,從不大聲吆喝著做生意。其中,有的戴著老花鏡有一下沒一下地瞅著手里的報紙;有的逶迤著身子坐在門口一個纏著布條的舊藤椅上瞇著眼睛曬太陽;有的大門敞開,店里空無一人,店主蹲在街邊下棋;還有的,站在街邊手捧紫砂壺輕輕押上幾口,獨(dú)自回味茶中的妙曼。那一份閑適和安然仿若不是做生意,而是在享受一段時光。
我從其中一家的門檻邁過時,門楣上密密麻麻懸掛著各色粗細(xì)、大小不一的毛筆,在人頭上掃來掃去,仿若拂過我面容的那一綹綹狼毫縫隙里,滲出一股子馨香的書卷味來。
繼續(xù)往前行,總有一些鏡頭讓人感慨萬般和回味無窮呢。那就是沿著街面每隔三五步之遠(yuǎn)就能看到一些民間老藝人,一張桌子,在街邊上隨意攤開宣紙,一個畫得白水黑山清幽幽,一個寫得蠅頭小楷活生生。畫完寫完,信手把筆放在黑黝黝的筆架上,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一副兀自陶然的樣子。
我身旁不時有三五成群、膚色不一的外國友人急急走過,他們是奔著不遠(yuǎn)處的隕聲而去的。循聲回望,一個擺滿陶塤的攤上,竹凳上坐著吹塤的男子,闔上睛,神情專注,旁若無人的吹著。從那一只只貌似泥瓦罐里透出來的滄桑低沉的聲音,著實(shí)讓高鼻梁大眼睛的老外瞠目結(jié)舌,他們一時怔在那里,回味不休。
有熱心店主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小看中山街。他們這樣說當(dāng)然是有底氣的。那就是在堆滿的字畫或墨香之中,稍不留神也可覓得真跡和墨寶呢!見得最多的是吳三大、石憲章、騫國政、杜仲信、啟功等著名書法家的作品,也能見到賈平凹、陳忠實(shí)、方英文等陜西文人作家的作品,真是意外和驚喜!
正被中山街的墨跡馨香熏染得古意盎然,老字號“鳳鳴春”的羊肉湯鮮味撲鼻而來。真的名不虛傳。隔著玻璃窗都能瞅見里面門庭若市,生意之火爆白晝之間難分仲伯。“鳳鳴春”,門臉不大,廳堂里卻天天坐滿了好食的客人。老店主坐在高高的柜臺上,多半個身子被柜臺上的大肚彌勒佛擋住了,只露出兩只眼睛,忙碌著,眉開眼笑。食客們也毫不吝嗇,來柜臺結(jié)賬,一邊掏著腰包,一邊聊著湯味鮮濃,肉燉得很爛,醇香厚道之類的贊美之詞。旁邊沒有吃完的食客,圍著桌子談笑風(fēng)生,一片觥籌交錯的熱鬧中。
很快,步行至南門口了,一條窄長的巷子,順著斜坡蜿蜒而上。半坡處的“素食居”還在。我很喜歡這個名字,透著清淡和素凈的味道。“素食居”是一所露天庭院,靠著四面青磚灰瓦的墻角都有一排排長方形的原木餐桌,用編織精巧的竹席隔開。庭院中間建有假山和溪流,圍著一灘溪水栽滿了竹子,一年四季蔥郁一片。若是酷熱的盛夏,食客既可以坐在院子的石桌石凳上一邊吃著農(nóng)家小菜談笑風(fēng)生,一邊聽著悠揚(yáng)的笛聲,賞院中紅蓮。
這里的女服務(wù)生也很獨(dú)特。頭戴藍(lán)色碎花的帕巾,兩條麻花辮子順著耳根垂下來,辮梢頭系兩條紅頭繩,腳上一雙黑色的方口絨布鞋,像極了一位村姑。最顯眼的是腰上的圍裙,是農(nóng)家土染土織的棉布裁剪而成,一朵朵細(xì)碎的花兒點(diǎn)綴其中,圍裙下擺處繡有一朵干枝梅,怎么看都有一股子鄉(xiāng)間女子清新樸素的氣息在彌散開來。
庭院里,灰色粗大的廊柱繞城一圈,紅、青、灰三種顏色參差套出來木格子窗戶顯得簡約而古樸。喜鵲登梅、百鳥朝鳳的大紅剪紙窗花掩在其上,更透著一股子鄉(xiāng)間獨(dú)有的活泛和親切出來。門兩邊的青松該有些年頭了,蔥蘢而挺拔,風(fēng)兒吹過,有松籽的清香漫過,仰頭看,高高的屋檐下,爬滿了綠色的青藤,枝枝蔓蔓纏繞在一起,四角翹起的檐角上,青黑,瓦灰,或者什么也不是,但它絕對是淡定的,絕對是閑適的。這也是我每次來去之后,都感覺無法用一支禿筆能夠描述出來的一份意境和清韻。
一直以來,我很喜歡這灰色的、帶著安靜之感的老房子,它們在時光深處寂然沉默著,將塵世的喧囂和滄桑,一股腦裝進(jìn)自己的軀體里。這個時侯,吃什么都不重要了,兩盤小菜,幾碟素食,僅此意境,足以讓所有人在它的幽靜里,安歇下來。
中山街上有很多玉器店和飾品店,幾乎是一家挨著一家。因為職業(yè)的緣故,佩戴飾品的時候不是很多,但骨子里卻有一種女人與生俱來的喜好,故而常常流連忘返于那些小巧玲瓏的飾品店,隨意看幾眼,也是養(yǎng)眼和養(yǎng)心呢!這不,眼前的7°銀匠,掩在陳舊和幽靜之間,流淌著淡淡的雅意,使人不由得邁開步子走進(jìn)其中。
記得小時候家里很窮,我卻體弱多病。奶奶說,吃的藥比喝的奶粉還要多,三歲多了長得竟然跟貓一般大,真揪心!后來,母親花了好幾個月在磚廠干活的心血為我打了一對銀鐲子,上面刻有平安福,說是辟邪。母親和奶奶叮囑我,玩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千萬別弄壞了或者搞丟了。鐲子戴在我手上,佩環(huán)叮當(dāng),引來同伴羨慕的眼神。只是,那個時候,我是斷然體會不到母親和奶奶一番心意的,只記得那些貧瘠的日子里,我和伙伴們一起玩耍,當(dāng)我伸出胳膊抓石子或者搖跳繩的時候,銀鐲子在陽光下使勁搖晃著,閃爍出一道五彩亮光。那種亮光變成一種溫暖,從胳膊開始蔓延至我的全身。奇怪的很,從那以后,我的身體漸漸好起來,母親和奶奶的臉上也終于有了微笑。
懷著這樣一份難以言說的情愫徜徉在店里,細(xì)細(xì)端詳和觸摸那些帶著歲月溫度的銀鐲子,它們以零的距離再一次緊緊貼在貼緊在我的肌膚或牢牢套在我的手腕上。我想告訴你,我握住的,該是自己生命里最溫暖的一段回憶吧?
傍晚來臨,多數(shù)店鋪匆匆關(guān)門了,但還有一些服飾店鋪仍然是開著的,下班族路過這里時,偶爾也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呢!比如此時,我就瞅著一家“江南布衣”店,門口放了兩張桌子,屬于原木,散發(fā)著一縷清漆味道。桌子兩旁,各放置了兩條長椅,鋪著布衣墊子,在昏暗的燈光下,渲染出一份幽幽古意。忍不住停下腳步,仔細(xì)打量起來。店鋪很獨(dú)特,兩扇大門緊閉,只從一邊開出一條很逼仄的過道出來。最引人注目的是,敦實(shí)的、漆黑的大門上,掛滿了幾身古典味道很濃郁的裙裝,熱烈奔放至大紅大綠,素雅清淡至黑白簡約。我第一眼看到時,眼前一陣恍惚,仿若這燈影之中,一清秀女子,端著針線籮筐去串門?;j筐里,沒繡完的手帕、荷包或者鞋墊,安靜躺著,荷葉田田,荷花婷婷;或者那扇門“吱呀”一聲開了,從里面走出一婀娜小媳,拎著水桶去城口的井邊搖著轱轆打水……
如此另我心動的店鋪,怎可輕易錯過?順著有些逼仄的通道拐進(jìn)店鋪里,褪色的畫梁,雕花的窗欞,剝落的漆皮,向我清晰訴說著陳舊與遙遠(yuǎn)。仰著脖子看,四面的墻上,掛滿了手工蠟染的布衣長裙,家織圍巾,寬腳長褲等,五顏六色,令人眼花繚亂。墻角的空地上,隨意擺放兩個木質(zhì)衣柜,亦是平平展展地鋪著一件件短衫和長裙,或染著大朵的牡丹,或繡著艷麗的孔雀藍(lán)。即便平放著,那細(xì)密的針腳,精巧的盤扣,纖細(xì)的腰身,都會使人莫名滋生出很多懷想出來。一瞬間,我竟有一份沖動,想穿上那件斜襟盤扣的、印著清荷涌動的衣裙,再穿上一雙繡花鞋。那繡花鞋,定是心儀了很久的絲緞鞋面,柔軟鞋底,用五彩絲線繡著喜歡的清瘦梅花、戲水鴛鴦、或者雀鳴枝頭什么的。這幅模樣,像不像舊時女子呢?
在中山街上,最動人的一幕就是落在南門口快二十年的“啞巴瓜子”店了。最早的時候,兩個啞巴老人,一口平底鍋,一張簡陋的桌子上放著幾只礦泉水瓶子,里面裝滿了炒瓜子用的作料,可那瓜子炒出來就是別有風(fēng)味,常常隔著一條馬路都能聞到瓜子純純的香味。后來,“啞巴瓜子”遠(yuǎn)近出名,味道由原來的幾種炒到十幾種,再后來,要排隊買“啞巴瓜子”了。它成了小城幾乎婦孺皆知的一道茶食。而和藹可親的啞巴老兩口,已經(jīng)不在人世了,他的后世兒女,將“啞巴瓜子”傳承下來,生意越來愈好,店面越來越大,忒大的廣告牌上,兩個淳樸的、永遠(yuǎn)不會開口說話的老人,用熟悉的微笑望著南來北往的人們。我也一樣,每次走到這里,都要帶些回去,空閑了和家人坐在沙發(fā)上一邊聊天,一邊嗑瓜子。瓜子的清香就像人間的煙火,讓人世俗地快樂。
信步中山街,欣喜的是,偶爾還能見到有不太多的青石交錯其中。這青石,多是秦嶺山里的,長的、方的、圓的、扁的,大小不均,形狀不一,平實(shí)地鋪墊著一段段街面,腳踏上去,不光是腳步,連內(nèi)心都是安穩(wěn)的,堅實(shí)的。
骨子里,對青石板有種難以割舍的情愫,大多時候,見到它,也是在江南窄窄的雨巷里。那清亮的青石板上,灌滿了風(fēng),落滿了雨,巷子里的故事就多起來了。記得有一回,孩子問我,老街上到處是逼仄和陳舊的角落,有什么可閑逛的?我輕笑不語。他哪里懂得,隨著時光褪遠(yuǎn),中山街會更蒼老,更沒落。我所眷顧的,只是彌留在那里的一縷氣息,它們會在不涉喧鬧、不生浮塵的空間和角落里,愈來愈讓人篤定。只是不知道,遍布中山街上這些老舊的印記和味道,還會存在多久?
作者簡介
張靜,陜西青年文學(xué)協(xié)會會員,寶雞市作家協(xié)會理事,寶雞職工作協(xié)理事。2011年開始刊發(fā)散文,作品見于《四川文學(xué)》、《散文百家》、《青海湖》、《湖南文學(xué)》、《延河》(下半月)、《教師博覽》、《歲月》、《東京文學(xué)》、《華夏散文》、《青島文學(xué)》、《漳河文學(xué)》、《西部作家》、《荒原》、《意文》、《琴臺文藝》等刊物。






- ·教育部
- ·中國出版網(wǎng)
- ·中國教育科學(xué)研究院
- ·中國文藝網(wǎng)
- ·中國文學(xué)網(wǎng)
- ·葉圣陶杯大賽
- ·中少在線
- ·中學(xué)生雜志社
- ·人民網(wǎng)
- ·秋月文學(xué)網(wǎng)
- ·浙江大學(xué)
- ·復(fù)旦大學(xué)
- ·上海交通大學(xué)
- ·中山大學(xué)
- ·中國科技大學(xué)
- ·中國人民大學(xué)
- ·山東大學(xué)
- ·南開大學(xué)
- ·北京師范大學(xué)
-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xué)
- ·蕭然校園文學(xué)網(wǎng)
- ·文心雕龍杯作文大賽
- ·中國自主招生網(wǎng)
- ·藝眾美術(shù)高考導(dǎo)航網(wǎng)
- ·山東三人行戶外網(wǎng)
- ·中國社會科學(xu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