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猴,就不得不提以孫悟空為主要人物的四大名著這一《西游記》。在吳承恩筆下,師徒四人一路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終抵西天取得真經(jīng)。文中奇絕瑰麗的想象也是為人人稱道。這部小說于1986年被推上熒幕,一經(jīng)播出便反響強烈,直到今天,那些經(jīng)典的臺詞仍是為人耳熟能詳,多少人重復收看仍是熱淚盈眶,久難釋懷。
可問題是,《西游記》在四大名著中似是一直處于比較尷尬的地位。有人想到《西游記》,浮想的也只是“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的音樂旋律,認為這堂堂名著也不過如此,僅以其理想化的情節(jié)和精簡后的臺詞而貿(mào)然對這一經(jīng)典著作不屑一顧——“不過是小孩子的玩意罷了”。
難道真的是這樣嗎?《西游記》難道真是一部優(yōu)秀的“歷史兒童劇”嗎?
自古以來,中國的神話傳說但是口耳相傳——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造人,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凡此種種,都如曾大鬧天宮的“大圣”般,在這片華夏大地上影響深遠。而齊天大圣孫悟空自有其獨特的一面,七十二般變化 、十萬八千里的跟頭無不閃爍著理想主義光芒。一部作品完美塑造了如此形象,意蘊深厚而又影響深遠,不可磨滅而又不可替代。
因此,依愚之所見,86版的電視劇固然精彩,可它還是難以彰顯一部小說的全部。事實上,《西游記》是一部無可比擬的中國古代神魔小說,文中亦有勾心斗角,有派別紛爭,有血腥暴力。在媒介的轉換過程中,縱然有信息丟失,但不可否認,有些內容電視屏幕無論如何都難以承載。這離不開原著中形象的設喻與細致的描摹,離不開原著中巧妙的情節(jié)設置以及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再者,在小說之中,取經(jīng)之事是人格修煉與靈魂救贖的雙重過程,同時又處處體現(xiàn)著個性自由、人格獨立與追求探索,百折不撓,這精神之力早已突破文字的界限,幾幅畫面又如何能呈現(xiàn)完全?
而86版的《西游記》以及最近上演的“西游系列”電影皆只是一媒介,架構起你我對原著意義的理解。這些畢竟都是再加工后的產(chǎn)物。可“百花齊放”的背后皆為本質意義的殊途同歸。若脫離作者筆下那鮮活的文字而僅此來考度思量,可真是舍本逐末了。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不缺乏其厚重的一面,只是有時候領略它的人只是輕撩其面紗便誤以為識得了全部?!对娊?jīng)》《楚辭》《史記》《樂府詩集》,抑或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文字所秉有的內涵早已跨越時間、超越空間??煽傆行┤?,輕輕翻閱便言“不過如此”,就如同最初草率認知《西游記》一般。即便其侃侃而談的背后,總是掩蓋不了無依無憑的尷尬,甚至不知那悟空也只是只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的猴子,憨態(tài)可掬的八戒竟有著“長嘴獠牙”的野豬相,只言“師付被妖怪抓走了”的沙僧也曾是“吃人無數(shù)”的野生妖怪。
近些年來,中國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已使物質層面大抵脫衣食無缺,可精神層面亦是不應忽視。因此,如何正確認識傳統(tǒng)文化的內存價值,已成一首要課題。“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固然值得考慮,可尊重歷史、以作品最原始的模樣還原風貌,卻可以使我們追本溯源,重獲健康的審美力以不至于在這泥沙俱下的文藝市場中迷失。這便告訴我們,是時候拋卻再加工后的頁累,以最原始的心智品評古圣先賢的“閑閑大知”,即重溫經(jīng)典感知其魅力,重捧名著體味其本真。
《西游記》原本并非老少咸宜的書,86版的電視劇將之大人化,無疑為《西游記》的傳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只是不知道能到何時,人們評價它能夠不再僅僅是以“小孩子的玩意兒”,而去用心諦視,以凝聚中國傳統(tǒng)精粹的經(jīng)典之作呢?
【作者】楚召瀚 山東省菏澤市第一中學
【指導老師】宋姍姍
上一篇:師生同題寫作:“想想風吧”
下一篇:付晨洋:秋香(第九屆文心雕龍杯初評一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