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
王本華,1965年出生,北京人。1989年畢業(yè)于首都師范大學,語言學碩士。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曾任對外漢語及少數(shù)民族漢語室主任,擔任中學語文室主任,任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多年來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職,曾任對外漢語及少數(shù)民族漢語室主任,語言分社社長,現(xiàn)為中學語文室主任。先后參加了不同品種的語文教材的開發(fā)與編寫工作,包括九年義務(wù)教育以后的各套初中和高中語文教材、成人高考語文教材、中師和幼師語文教材、《標準中文》《快樂漢語》《跟我學漢語》等對外漢語教材,主編供藏族地區(qū)使用的從小學到高中的漢語教材、《奧運漢語100句》,主持編譯了人教版小學至高中多學科的雙語教材。多年來,在開發(fā)、編寫各品種教材的同時,注重相關(guān)理論和實際問題的探討和研究,對漢語母語教學的新理念以及第二語言教學(包括對外漢語教學和少數(shù)民族漢語教學)等有著細密的調(diào)研和深入的思考,曾先后撰寫各種論文50余篇,出版專著《現(xiàn)代漢語實用修辭》《現(xiàn)代漢語新編》(合著)《語言文字詞典》(合著)等,先后編輯整理有關(guān)張志公先生的論著《漢語辭章學論集》《張志公語文集外集》《張志公先生自選集》《張志公先生紀念文集》《紀念張志公學術(shù)文集》等。在開發(fā)、編寫各品種教材的同時,注重相關(guān)理論和實際問題的探討和研究,對漢語母語教學的新理念有著全面、深刻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和把握,對第二語言教學(包括對外漢語教學和少數(shù)民族漢語教學)有著細密的調(diào)研和深入的思考。
什么是真正的語文課
王本華
由于工作變動的原因,我有幾年的時間沒有參加基礎(chǔ)教育階段語文教材的各式各樣的研討會了。今年7月,教育部在泰安召開了教育部新課程推進教學研討會。這次會議安排的非常有新意,以教學觀摩為主,一節(jié)課下來后,臺下的200多名代表可以即興講評,直言不諱地對課堂效果作出自己的評價,接下來有任課教師的課后反思,還有相應的(主要是課標組專家)的評點。在這些評點中,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大家使用頻率最高的是“這才是真正的語文課”。為什么會用這樣的評語?不是語文課又是什么課?這些年來我們的語文課堂在做什么?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
我發(fā)現(xiàn),被人們認為不大像語文課的,往往或者就課文講課文,深挖其中的人文內(nèi)涵,上的有些像思想教化課;或者深入解析文中的一些科學道理、探索與課文有關(guān)的一些自然奧秘、動手做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實驗,等等,上的好像是科學課、生物課、物理課;或者就課文中的某一點無限擴展,完全不顧課文本身,甚至無限度地使用音、像等五花八門的課件,那就不知道該叫它什么課;還有的將合作、探究這種新觀念表象化,一味地讓學生討論發(fā)言而不給予歸納,不提示其中的語言問題,不點撥語文學習的方法與過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語文課”?被大多數(shù)人認為“真正的語文課”究竟是什么樣的課?我們稍微注意一下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的課一般都是在教學過程中貫穿著對字詞句的理解和掌握,滲透著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交織著語文方法的把握和學習。
于是,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那些不大像語文課的,實際上是對課程改革的一些理念還沒有真正地理解和把握,還只是停留在表層的認識上。如課程標準強調(diào)語文的人文性,那就是不要進行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如強調(diào)自主、合作、探究,那就是不要老師的講解,完全由學生自己去完成,而且課課如此,從無變化,等等。而那些“真正的語文課”,則較好地把握了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充分重視了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重視了語文素養(yǎng)語文能力的有機融合。這就涉及到了人們不同的思維模式。
人類普遍存在著一種極端的思維模式――兩極對立的思維模式,非此即彼,非對即錯,非好即壞。人們常說,任何一次改革都可能會矯枉過正,因為不這樣就不太容易達到改革的目標。其實,我覺得這是一種誤解,從某種程度上說,不是改革思路本身強調(diào)過分,矯枉過正,而是我們普遍的兩極對立的思維模式限制了人們對改革思想的正確認識。由此再轉(zhuǎn)到我們的語文課程標準。
語文課標提倡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重視感悟,不是否認各種必要的語文知識;強調(diào)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情感,不是徹底摒除能力訓練;主張以學生為主體,也不是說教師可有可無;強調(diào)自主、合作、探究,也不是說完全可以不要接受性學習。非此即彼的二元邏輯,兩極對立的思維模式,“矯枉必須過正”的思想觀念,在語文教育的嚴肅性面前都應堅決摒棄。
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是我們需要的,是符合課標精神的課堂教學?很多老師會說:你給我拿出一個標準來,有了標準我就可以模仿了。巢宗祺先生在一次講話中曾經(jīng)提出語文教學基本模式與個性化設(shè)計的統(tǒng)一。我自己理解,所謂基本模式是盡可能體現(xiàn)新課標中的新的理念,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基本思想,但是這些體現(xiàn),不是大家千篇一律地套用某一種固定的格式,而要從課文本身、從老師所長、從學生已有的語文實際出發(fā),設(shè)計出富有獨特個性的教學方案。歷史以來,我們有一個不好的傳統(tǒng),就是一旦出現(xiàn)一種新的好的模式很快就會將它固定化、程式化,這樣的教訓是深刻的。張志公先生多次疾呼反對這種做法,而這也是我們在研究語文教學法、語文教學實踐乃至多方面的語文教育研究中應該竭力避免的。
上一篇:鄭國民:除了奮斗,我別無選擇
下一篇:陳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整合與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