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考是一座小木橋,昨日我還站在橋頭,迷茫地望著云霧籠罩的對岸;今日已越過木橋,拿著“全班第一”的成績單,帶著有些炫耀的心理,我回到了家鄉(xiāng)——那個令人心神馳往的天堂。
是,她像天堂般美好,長滿青苔的石板路蜿蜒著向來來往往的人低訴著什么。矮而富有韻味的瓦房在一片翠草叢生的地方站立著,有同樣卑微但倔強的紫色小花“勿忘我”的陪伴,她仿佛從不孤單。只是泛黃的斑駁的墻書寫著歲月的流逝。走向小屋,微涼的晨霧不知何時已沾濕我的褲腳,這不禁令我想起一位不知名的田園詩人所寫的“青天下,灰瓦房,紫花盛,白橋佇”的意境。
“外婆!”我欣喜地走過去。外婆雖年邁,但她不像家鄉(xiāng)其他的老人,喜愛坐在紅木雕花的椅子上,手搖竹扇,安享那綠蔭。反而,她倒樂意忙活著,種種花草,包包家鄉(xiāng)特有的糯米粽……咦,我仿佛聞見一股特別的香氣,將醇美與清新融合的香氣,以唯美的姿態(tài)在空中灑下來,我深情地品味著。
“囡囡,你來啦。”外婆聞聲站起,停下了手中的活兒。“外婆,我這次考了全班第一呢!”
我毫不掩飾地大聲說,為的是讓外婆分享喜悅,又有那么三分的炫耀。炫耀?我不置可否,不,是讓外婆為我驕傲吧。“喲,乖囡囡,我的好囡囡,來來來,外婆煮粽子獎勵你。”
外婆笑得那樣純真,眼角的皺紋也顯得愈發(fā)深了,我隱隱感到她的付出與汗水,可她仍舊可親可愛。“外婆,我剛剛聞見香味呢,是您煮的糯米粽嗎?”“嗯。”
外婆端出粽子,我不禁貪婪地望著,被開水洗禮卻愈發(fā)青綠的粽子葉啊,你為何如此光鮮誘人?我迫不及待了,筷子伸過去就想夾,卻被外婆那發(fā)黑而精干的手溫柔地擋住。“囡囡,你先聞聞。”外婆殷切期盼地望著我,渾濁的眼眸豁然明亮。我的興致被打斷,藏著些許不耐煩敷衍道:“香氣啊,粽葉的香氣。”外婆又道:“唉,嘗嘗吧,家鄉(xiāng)的糯米粽啊。”眼里甚是神傷,我不解外婆似是而非的“叨叨絮語”,也不明其用意,只是調皮又任性地狼吞虎咽起來?,F(xiàn)在想來,那時外婆包的糯米粽多好吃??!它也像北京的大碗茶一樣,也是家鄉(xiāng)的一種文化。
這次來北京比賽,首先想到的就是大碗茶。報名后,老師帶我們走了走北京的大街小巷。途經著名的老舍茶館。近乎完美的仿古建筑,紅墻藍瓦。門面屋檐兩角漂亮地翹起,書寫著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
當然,我們不能去這樣的高檔茶館消費,只能頭頂烈日,有些庸俗地拿起相機,不怕笑話地在門前合個影。倒是旁邊有個小小的門面,掛著一塊普通的布,上書三個大字“大碗茶”。我仔細看去,只見桌上一張牌“每碗二分。”二分?現(xiàn)在有人用分嗎?我們的老師為我們買了茶在歇息時,他娓娓道來:“大碗茶屬于北京一種古老的文化,以前我在年輕時曾來過,大汗淋漓時喝上幾碗,別有意境……”
文化嗎,不為賺錢,只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傳承。
品著茶,我仿佛品出了什么。眾人樂此不彼地來喝茶,品的是一碗茶嗎?更多是感受北京的茶文化,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吧!
(作者:江蘇揚州中學樹人學校初一(7)班肖南,指導老師:尤亞)
點評:五千年中華民族的文化說也說不盡,無論“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都是我們應該重視的。小作者通過對家鄉(xiāng)的糯米粽和北方的大碗茶的描述,表達了對家鄉(xiāng)和中華傳統(tǒng)風土習俗的熱愛之情。本文榮獲一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