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筆,不禁想起了我班班長所寫的《遙想》,情不自禁地為之贊嘆。此時,腦子里閃出了四個名字:西施、貂嬋、王昭君、楊玉環(huán)。于是,我遙想。
西 施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賤日豈殊眾,貴來方物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君寵一嬌態(tài),君憐無是非。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稀。”早上的浣女,晚上已成了吳王夫差的寵妃。想必西施的美貌定是不同凡響。但令人廣為傳誦的,不是她的容貌,而是她的精神。越王勾踐把她敬獻給吳王,只是想借機打敗吳王。西施知道這個復仇計劃,但她答應了,因為她愛國。最后,勾踐成功了。正是因有了西施,夫差沉迷于花天酒地,不理朝政。夫差死了,西施也消失了。有人說她隱居起來,但有更多的人說,她被勾踐沉江致死,原因只是為了不想讓美色亡國這一幕重演。不管怎樣,我們都無從知道,因為對于我們,已經(jīng)太遙遠。
貂 嬋
貂嬋,同樣是為了勝利,同樣是一個貌如天仙的女子。貂嬋,王允府中的一位歌女。王允為了挑撥董卓與呂布之間的關系,借此鏟除董卓這個奸臣。就將貂嬋冒認為自己的養(yǎng)女,許給了呂布,但暗地里卻又獻給了董卓。就這樣,貂嬋周旋于兩人之間。最后,呂布殺了董卓,而自己也被人殺了。貂嬋,用她的美人計完成了主人給她的任務。我不知道到底是不是應該去敬佩她,但似乎覺得她很可憐。她像一個美麗的玩偶,任人擺布。也許,我想得太深,也許我永遠不會知道,就讓它成為一個謎。
楊玉環(huán)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這是唐玄宗與楊貴妃在興慶池東沉香亭前賞覽牡丹,特命李白寫的《清平調詞三首》。
據(jù)歷史記載,楊貴妃并不是很美,體態(tài)也略顯臃腫,還特別愛喝酒。唐玄宗也曾笑她“軟不勝風”。但只有這樣,才不會被風吹走。對于楊貴妃,玄宗是寵愛有加。
她本是唐玄宗之子壽王的妃子,后被玄宗看中,命為女道士,賜號太真,后又收入后宮,納為貴妃,從此與玄宗花天酒地。最后,在一個兵荒馬亂的時代,被當初最愛自己的人——玄宗,賜死在了馬嵬坡。從此一代美女香消玉殞。
很難理解為什么把楊玉環(huán)列為四大美女之一。在我看來,另外三位都可稱得上是愛國之士,而楊玉環(huán)的所作所為很難稱得上是愛國之舉。更何況,天下美女如云,趙飛燕豈不是也毫不遜色?
王昭君
如果不是因為畫師毛廷壽,王昭君早己成為漢元帝的寵妃,也不會有什么“昭君出塞”。甚至整個中國的歷史都會改變。
王昭君,生在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也許正因為這樣,才孕育出了這樣的佳人。
被選入宮后,她卻一直見不到皇帝。就這樣,過了幾年。單于來到中國向漢元帝提親。在宴席上,他看到了身為宮女的王昭君。于是,他放棄了公主,選擇了她。原以為可以減少很多麻煩的漢元帝,等到發(fā)現(xiàn)這位美人時,為時已晚,只好忍痛割愛。
于是,昭君出塞。
一個清麗的女子抱著琵琶——一把曾陪她度過漫漫長夜的琵琶,在眾人的簇擁下,向著塞外,一個她所未知的地方走去。從此中原與匈奴和平了。傳說,王昭君所埋葬的地方,一年四季,綠草長青,因此稱為“青冢”。她的奉獻得到了歷史的認可。
后記
歷史終是歷史,不可能再去改寫,當初的四大美女,現(xiàn)在已化為塵土,留給我們的——只有遙想。
(作者:江蘇省常熟昆承中學初一 陶怡婷,指導老師:錢建江)
點評:本文因為寫命題作文《遙想》而想到了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于是落筆不凡,竟寫出了這樣蘊含歷史厚度與思想深度的文章。使人對生命有了一種更新的認識。小小年紀有如此的發(fā)現(xiàn)與認識,難能可貴。本文榮獲二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