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上,以自己的思想影響后世兩千多年,并在無數(shù)國人心中神一般存在著的,只有孔子。在《史記》中,司馬遷雖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來高度贊揚他,卻仍然在他筆下露出了孔子神圣面紗后一角真實的容顏。
他誠然是個成功的思想家、教育家,然而在將政治理想付諸實踐的過程中,他是個徹底的失敗者。試圖用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為核心的等級名分制度來解決春秋亂世,無疑是逆歷史潮流而行的。和各懷野心的諸侯說禮談教只能是對牛彈琴,若是太平盛世,禮教尚可為統(tǒng)治者接受,這也正是后朝帝王尊孔的原因,可恨他生不逢時?!妒兰摇分锌鬃尤R國說教,晏嬰評價:“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間。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jié),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代表了當時士大夫普遍的價值傾向。當孔子去衛(wèi)國時,“靈公問兵陳。孔子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與孔子語,見蜚雁,仰視之,色不在孔子??鬃铀煨?,復如陳。”當時知識分子天真的勇敢與禮儀救亡路線的不合時宜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春秋過后便是戰(zhàn)國七雄的烽煙,最后由秦始皇到達暴力統(tǒng)一的巔峰,若孔子泉下有知,真不知會作何感想。
至于對自己失敗的感慨,孔子由顏回之口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不容何???不容然
后世以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與堅貞來激勵莘莘學子固然無可厚非,然而在當時,時時刻刻懷著一種“不容然
久而久之,當這種自我標榜成為民眾的普遍心態(tài)后,孔子的失敗便淪為了中國文人用以掩蓋自身不足的遮羞布??窗?,圣人也會窮困潦倒,圣人也會不被接受。從“圣人必定不被接受”到“因為我不被接受,所以我是圣人”。
把孔子對弟子的教導與同時代的西方學者對比,也可看出,孔子時時刻刻把自己置于一個睥睨旁人的高度,不論是對弟子,還是對君王,他全然沒有蘇格拉底那樣的啟發(fā)式平等交流,這是對理想的執(zhí)著阻礙了他的眼界。在魯國,孔子因為桓子接受了齊國女樂,又不致膰俎于大夫,遂周游列國,受不了一點委屈和侮辱。自視甚高又不愿妥協(xié)之人,不論在什么時代,都注定與社會格格不入,注定四處碰壁。我極不贊成孔子那句“鳥能擇木,木豈能擇鳥乎!”與社會達成某種和諧是做人的職責,可惜孔子沒能做到,而后世那些效仿孔子的文人則藉此失了做到的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