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是,小心翼翼地從旅客的角度出發(fā),以最保險的方式帶C走倫敦。走泰晤士河、看大笨鐘、瀏覽西斯敏教堂……盡是旅游景點,旅客也自然多。C淺淺地嘆氣道:我的天,這么多旅客。沿著泰晤士河漫步時,他拿起相機拍照留念,然后終于說出了心底話:這不是倫敦。這只是旅客來的地方,都不見倫敦人。這不算倫敦。
一針見血。
旅行越來越盛行,旅游手冊越來越多,我們進行的卻只是一場場的島狀旅行。
正如C所指出的,很多人的旅行并不是要了解一個地方,而只是印證旅游地標。不管是背包的方式還是旅行團的方式,大多數(shù)人在抵達目的地前,已列出了標準配套——什么景點該看、什么餐館該去都已由導游或手冊決定好了。結果,惡性循環(huán),更多的旅游陷阱應運而生:不做/不看/不吃XX就不算到過巴黎。
于是,是旅客的就得乖乖就范,必須XX,不然就被人恥笑一輩子。
鐵塔、羅浮宮、法國大餐、LV,再到賽納河邊接個吻,完美的巴黎行的句點才能劃下。巴黎必須這樣,也只能繼續(xù)這樣?;貒螅屠杈褪沁@些。只有羅浮宮本身是重要的;羅浮宮到鐵塔之間的那段距離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是浪費時間的。于是,在旅游巴士上小睡,直到抵達鐵塔。
原來,很多人的旅行都只是島狀旅行。每一個景點就像一座島,景點以外、景點與景點之間都不重要,是該死的。四個景點就能總結巴黎,一個巴黎就能總結整個法國;一個冰川、一個峽灣、一個奧斯羅就能概括整個挪威,通過這樣的島狀方式去了解整個地方。
C從不背包旅行,旅游的角度卻讓很多背包客汗顏。
(傳自英國達勒姆,Durh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