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年復一年,僅在大掃除時才暫見天日,收藏在廚房洗碗槽底下柜子里的“萬一要用”雜物,全皆各歸各位后,我卻仍覺得工序未完。漏掉什么呢?一陣輕風挾著一股空氣長期密封的異味掠過……哦,我忘了香蘭葉!
香蘭葉(Pandan leaf)是東南亞普遍可見的香草,外形碩長如劍,搗爛后淬取的汁液,是糕點最好的天然染料與香料。直接把香蘭葉與食物同煮,則可增香。記得有一首風靡八十年代的校園民歌,曲佚名,詞出自胡適之手的《蘭花草》:我從山中來,還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
從第一次聽到這首歌起至今,明知此草非彼草,可我還是把蘭花草跟香蘭葉二而一。然后就會想,與其費事到山中找一棵蘭花草,不如在路邊種一棵香蘭葉──看,一個人有沒有浪漫細胞與生俱來,跟年齡并沒有關(guān)系。
香蘭葉很“好養(yǎng)”,從不讓人操心,連根帶葉的割下一莖往土里一插,它就會在亞熱帶的陽光和雨水下快高長大,茂盛繁衍。從越南、泰國、馬國、印尼至新國……它的身影與氣味無處不在。上泰國餐館,誰沒有點過著名的“香蘭葉燒雞”?以調(diào)味料和香料腌好的雞肉塊,裹以香蘭葉或烤或炸,被香蘭葉氣味“入侵”雞肉塊醴秾腴馨,非一般香氣可以比擬。煮飯時,不管是白米飯,椰漿飯,海南雞飯,糙米飯……只要加入小小一片香蘭葉,飯香馬上變得不一樣。煮“南洋果醬”加椰,煮糖水,尤其“摩摩查查”時,香蘭葉縱不是主角,可卻是少掉就會讓紅花失色的綠葉。我也無法想象,形形色色的娘惹糕點沒有了香蘭葉,讓人一見食指即動的誘惑指數(shù)能剩下多少!
香蘭葉也可以做容器,泰國人把香蘭葉編成小小的四方形,用來盛甜點布丁。印尼人和馬來人把香蘭葉織成草席狀,用來包裹飯團,或做成香蕉泥的“粽子”。
正因為香蘭葉太普及家常,所以被很多人干脆稱之為“東方的香草”(或取vanilla 音譯曰云妮拉)。每次聽到這樣的形容,我就很替香蘭葉抱屈。是,雖然香蘭葉與香草在東/西方廚房占有同等重要地方位??墒俏艺J為香蘭葉遠比香草友善,只要剪下葉子即可派上用場,不像香草要待豆熟風干,剝開豆莢刮掉粉末泡進水里才能淬取其香。此外,香蘭葉還有香草沒有的貢獻──它也是最佳天然氣味清新劑。在冰箱,書架、櫥柜里放幾片,任其風干,即可辟除異味,還可防止蟑螂。
因此香草豈適合與香蘭葉相提并論!除非,除非用來比喻毛澤東的“東風壓倒西風”論吧,至少貼切。(傳自吉隆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