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上高中時讀過的這首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對杭州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說起來挺慚愧,直到幾年前才得了一個機會,有幸來到錢塘江邊、西子湖畔,飽覽杭州美景,感受它的古今風韻。柳永筆下的杭州形象,在我的眼中終于得到了印證。
秋末冬初,天氣漸變。連綿下了幾場小雨,江南大地初顯冬的跡象,單衣出行者幾乎絕跡。由于參加全國校園文學研究會的一個論壇,我第二次來到杭州,住在杭州八區(qū)之一的蕭山。提起杭州,人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西湖,臨行前有朋友還不無艷羨地說:“你可以游西湖了。”似乎除了西湖之外,杭州就再沒有好看的了。這次與蕭山零距離接觸,我才發(fā)現(xiàn),自古繁華的杭州真是美景處處,蕭然山下居然也有一處仙境。
杭州地區(qū)為典型的沖擊平原地貌,山勢平緩,蕭然山也不過是座海拔200多米的低矮山嶺。不過,由于歷史原因,蕭然山變得有名,蕭山的地名便是由此而來。史料記載:“勾踐與夫差戰(zhàn),敗,以余兵棲此,四顧蕭然,故名蕭然山。”可見,蕭山的歷史還大有淵源呢。
論壇結(jié)束的那天,在組委會的組織下,我們一行一百多人來到了湘湖。這是蕭然山下最著名的風景區(qū)。雖然細雨蒙蒙,大家的游興卻絲毫不減。雨霧籠罩中,一片并不寬闊的水域鋪展在我們眼前,這就是湘湖。湖水碧綠,若非雨天,一定可以看見湖底的鵝卵石和湖中的游魚吧。湖面平靜,微風吹拂下,泛起鱗浪層層。霧氣氤氳在湖面上,使對岸的山林生出些撲朔迷離的味道。湘湖,它沒有太湖的浩瀚氣象,也比不上西湖的秀麗??墒撬耢o、溫柔而端莊。如果說太湖能讓人生發(fā)豪壯之慨,西湖讓人產(chǎn)生可餐的欲望,那么對不起,湘湖可沒有如此魅力,因為它只會讓人沉靜。湖光山色在雨中色彩淡雅,靜默得就像校園里張貼的一幅水墨畫。一路慢慢走來,緊繃的神經(jīng)漸漸松弛,你會不自覺地放下雨傘,任憑雨水輕擊肌膚,坐在岸邊,抱膝凝望。遠近的湖水掠過眼際,對岸的密林仿佛靜臥在我們心中。真是美妙??!大自然鐘靈毓秀,蕭然山下真如仙境一般。假如我是一位日理萬機的老總,我一定選擇到湘湖來度假;假如我是一名即將步入高考考場的學子,我一定會到這里來釋放壓力;假如我是普通的上班族——就像現(xiàn)在的我,有幸與湘湖做伴,就有可能收獲寧靜、淡泊和愉悅。
就在蕭然山下留個影吧,此番經(jīng)歷一定值得回憶;悄悄地對湘湖說一句話吧,告訴它自己的心意一如這沉靜的湖水,恬靜優(yōu)雅不正是人生的要義!
如果在湘湖只能看山看水,未免顯得單調(diào)。其實,湘湖的景點設(shè)置還是很有內(nèi)容的。比如蕭山歷史名人泥塑走廊就很好地增大了景致的外延,使蕭山歷史的厚重感陡然增強。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大家耳熟能詳?shù)墓旁姟痘剜l(xiāng)偶書》的作者賀知章就是蕭山人!在湘湖我看見他了。一把年紀的他正懷著忐忑的心情回到家鄉(xiāng),迎面是兩個總角,手舞足蹈,似乎正在發(fā)出“你從哪里來”的質(zhì)問呢。
有意思的還不止這些。在景區(qū),居然還有一個博物館,收藏著民間捐獻的文物。旁邊則是一個能證明蕭山歷史久遠的發(fā)掘遺址,它的名字叫“跨湖橋遺址”。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也在浙江境內(nèi)的河姆渡文化是已知最早的長江流域文明的標志,距今7000年左右。而跨湖橋遺址出土的石斧、石鏟等,證明著蕭山人的祖先早在8000年前,就走進了新石器時代最輝煌的歲月。我們漫步在蕭山先民勞動和生活過的土地上,腦海里竭力還原著8000年前的景象:我們的先人揮舞著自制的石頭工具,叮叮當當,壘起了可避風雨的屋子,告別了“山頂洞”的日子;叮叮當當,開辟出了一塊一塊的水田,種上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叮叮當當,祭祀活動開始了,大家都到河邊集合,載歌載舞,殺牛宰羊……
時間過得真快,我們要離開湘湖了。大家都有點依依不舍。走到停車場去,需要穿過一條公路,于是我們站在人行橫道邊等待機會通過。沒有紅綠燈。恰好此時有一串車過來,似乎不約而同地組成了一個車隊,大有讓我們久等的意味。我們就耐心地等待,反正也不怎么趕時間。不料當我們正讓最后一輛車駛過就要起步過公路時,這輛車卻在我們左側(cè)戛然停住,停在斑馬線外。莫非司機覺得我們等太久了,有意讓我們先行?大家先是一愣,接著便會心地微笑。為了表達對司機的感激,大家都小跑著穿過了公路,然后,目送著這輛車緩緩啟動,繼續(xù)前行。大家心里都油然而生一股暖意,對司機的禮讓行為報以熱烈的評價。我心里想:他完全可以不停的,我們也不會有什么不便,不過多等幾秒鐘而已,可是他停了,這就不易,不能不讓人心生佩服。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當今社會,這種禮讓真是少見。而我們今天看到了,在蕭然山下,在湘湖之畔。莫非它在佐證跨湖橋文明的日久彌新、源流不斷,在詮釋著新杭州、新蕭山的亮麗面貌?
是的,文明社會不止表現(xiàn)在經(jīng)濟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質(zhì)高度。這種高度我們原本不需要仰視,因為我們的文明源遠流長,我們是禮儀之邦,具備文明素質(zhì)的人應(yīng)該是鳳毛麟角嗎?是為記,以紀念這次有意義的湘湖之行。
上一篇:憶離我遠去的父親/于海
下一篇:徒有羨“魚”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