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氏小說里有許多都屬于有開頭沒結(jié)尾的,像一個朋友把你領到電影院,卻并不陪你看完電影,任憑你中途退場。莫迪亞諾的作品與其說是在描寫人物,不如說在描寫人類于危境之下醒來時的茫然,以及之后心有不甘的追根溯源。
莫迪亞諾其人其文
莫迪亞諾,法國猶太小說家,1947年出生于巴黎西南郊的布洛涅—比揚古(莫迪亞諾后來為了突顯自己“法國‘二戰(zhàn)’之子”的身份,對外宣稱1945年出生)。他的母親是位比利時喜劇演員,經(jīng)常在外演出。父親是猶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曾從事過走私,考慮到當時法西斯統(tǒng)治下的全歐洲排猶浪潮及暴行,應該說這是一個風險奇高的職業(yè)。莫迪亞諾說,以回溯的方式看,自己的童年很像一部偵探小說。
莫迪亞諾不一定是諾獎歷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卻一定是加繆之后長得最帥的小說家,而且長相一直在進行“風格轉(zhuǎn)換”。他三十多歲時的英俊形象介于年輕時的法國影星阿蘭·德龍和波蘭鋼琴大師克里斯坦·齊默爾曼之間,這有當年百花文藝出版社《暗店街》譯本上的照片為證,那也是他的第一個內(nèi)地中文譯本。中年的莫迪亞諾頗具南歐帥哥風格,不過就近幾年來看,明顯發(fā)胖后的長相已經(jīng)露出要跟奧斯卡影帝杰夫·布里吉斯殊途同歸的意思。
當然,英俊和風雅不是獲得諾獎的原因,諾獎頒給莫迪亞諾還是緣于作品。莫迪亞諾讀完大學一年級就從巴黎著名的索邦大學輟學,專注于小說和電影劇本寫作。他17歲立志成為法國偉大的猶太小說家。他寫作上的老師也是法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奇才——小說家、詩人、民謠作者雷蒙·格諾。莫迪亞諾21歲憑借處女作《星形廣場》獲得羅歇·尼米埃獎,之后10年間幾乎囊括了法語所有重要的文學獎項。其中《夜巡》獲鉆石筆尖獎,《環(huán)城大道》獲得了僅次于龔古爾獎的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凄涼的別墅》獲書商獎,《暗店街》獲得了1978年的龔古爾文學獎……36年過去,他又在臨近70歲之際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莫迪亞諾除了寫小說,與電影的緣分也不淺。他是著名導演路易·馬勒的劇本合作者。小說也曾被導演勒貢特搬上銀幕,其中的《伊馮娜的香水》,碟友或許前幾年看到過。莫迪亞諾曾經(jīng)擔任過戛納電影節(jié)的評委,還在智利電影大師勞爾·魯伊茲的影片中客串過角色。后者曾經(jīng)成功地把《追憶似水年華》改編成電影。莫迪亞諾有個哥哥,叫呂迪,10歲就死了。成年后的莫迪亞諾好幾部小說都題獻給他。莫迪亞諾的女兒前些年還曾跑到中國學習中文。
“他用記憶的藝術(shù)展現(xiàn)了德國占領時期最難把握的人類的命運以及人們生活的世界。”這是諾獎評委會給莫迪亞諾的評語。這一印象的得出顯然得益于上面提到的這些作品。我個人覺得莫氏作品對小說的最大貢獻,在于扭轉(zhuǎn)了自拉伯雷和塞萬提斯以來,數(shù)百年的小說家們以塑造人物、講述故事為目的的寫作方式。他對營造故事氛圍的興趣,遠大于推出故事結(jié)果。莫氏小說有許多都屬于有開頭沒結(jié)尾的,像一個朋友把你領到電影院,卻并不陪你看完電影,任憑你中途退場。莫迪亞諾的作品與其說是在描寫人物,不如說在描寫人類于危境之下醒來時的茫然,以及之后心有不甘的追根溯源。他是繼塞林格之后,第二位將“人的意識”作為小說主角的作家,這跟意識流大師們用描寫意識來塑造人物的做法還不太一樣。莫氏的文筆具有詩意,有時表現(xiàn)出普魯斯特式的細膩,但更靈動、更帶有影像感。
諾獎的爭議與價值
201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帕特里克·莫迪亞諾之后,外界的第一反應是驚訝,然后問“此人是誰”?媒體人第一時間去找翻譯家、教授,翻譯家、教授第一時間去查資料。文學界的人,要么表達驚訝后一拍腦門兒:“原來是他!該得!該得!”要么一頭霧水,然后跟著媒體一起念叨王朔和王小波當年如何受到《暗店街》的影響……
莫迪亞諾獲諾獎在中國所引發(fā)的反應,正好是瑞典文學院過去一百年來每年頒獎時最期待的反應,它符合諾獎的挑人規(guī)則:一是讓大家贊嘆瑞典文學院院士們的慧眼,又向世界隆重推出了一位較少被公眾了解的當代巨匠,當年馬丁·杜·加爾、??思{、布羅茨基、克洛德·西蒙、耶利內(nèi)克就是這種情況。二是這個人的作品不能太大眾、太暢銷,比如托爾斯泰、左拉、哈代、毛姆、勞倫斯、塞林格;風格也不能太小眾、太具實驗性,比如亨利·詹姆斯、喬伊斯。三是獲獎作家的作品最好具備某種社會性訴求,如加繆、薩特、馬爾克斯、帕斯捷爾納克、米沃什、略薩。四是近兩三年之內(nèi)獲過獎的國家或語種,通常很難再出另一位獲獎者。而因為這些挑人前提的存在,諾獎也屢屢受到爭議。
不過平心而論,雖說諾獎過去一百年間有意錯失了如高爾基、柯羅連柯、瓦萊里、亞·格林、福斯特、何維第、菲茨杰拉德、艾呂雅、胡安·魯爾弗、普里什文、卡彭鐵爾、科塔薩爾、莫拉維亞、格雷厄姆·格林、博爾赫斯、伊夫琳·沃、海勒、馮尼古特、梅勒、艾特瑪托夫、阿斯塔菲耶夫、達維什、阿米亥、厄普代克、倫茨等一系列耀眼的名字,但接近百分之六十的諾獎得主,還是跟上述作家處在一個水準線上的,有的如果當初沒有獲獎,很可能就會被我們晚認識幾十年,甚至終生無法知曉。也許這最后一條,才是諾獎存在的真正價值,也是世人年年對諾貝爾文學獎發(fā)出爭議,卻又一直抱以期待的原因。
(徐江,詩人、作家、文化批評家,著有詩集《雜事詩》等)
————【鏈接】————
莫迪亞諾經(jīng)典作品賞析
《星形廣場》(1968年)是作家的處女作,寫了暴得遺產(chǎn)的猶太青年拉法埃爾,狂耍胡作、鬧劇式的當代社會“歷險”,當花花公子、參與販賣婦女、寫種族主義鬧劇、去以色列尋根卻進了勞改農(nóng)場,最后得了神經(jīng)病,被大夫診斷為他的猶太人身份只是一個幻覺?!缎切螐V場》在莫氏小說中具有非典型性:有相對明確的故事結(jié)局,主人公比較張狂,情節(jié)比較恣意奔放,不像作者后來的主體風格那么克制。
【經(jīng)典開頭】
那段時間,我正揮霍在委內(nèi)瑞拉繼承的遺產(chǎn)。有些人開口閉口就是我的美麗青春和黑色卷發(fā);另一些人卻罵得我狗血噴頭。
《環(huán)城大道》(1972年)寫一個兒子尋找生父的故事。但他始終無法確認父親的具體身份:猶太人還是走私者?可是當他找到父親之際,卻發(fā)現(xiàn)父親連身份證都是偽造的……這個中篇為莫迪亞諾贏得了重要的法蘭西學院小說獎。
【經(jīng)典開頭】
三人中最胖的那個是我父親,然而早年,他是多么苗條。米哈伊探著身,仿佛對他低聲說什么。馬什雷立在他們身后,倒背著手,微微挺胸,似笑非笑。他們頭發(fā)和服裝的顏色難以辨識……
《暗店街》(1978年)是莫迪亞諾31歲時贏得盛名的小說。講述一個失憶的助理偵探,利用他新近學到的探案技能,找尋自己的身份和來歷,但卻越發(fā)陷入迷惘的故事。語言富有詩意和影像感。莫迪亞諾一生主要的小說美學特色,在此書中得到充分揭示。該書出過數(shù)個中文譯本,以1986年百花文藝出版社薛立華的譯本為佳。
【經(jīng)典開頭】
我的過去,一片朦朧……
那天晚上,在一家咖啡館的露天座位上,我只不過是一個模糊的影子而已。當時,我正在等著雨停——那場雨很大,它從我同于特分手的那個時候起,就傾瀉下來了。
《地平線》(2010年)講述21歲的博斯曼斯為躲避沒完沒了找自己要錢的老媽,只好不停變換住處。他在地鐵站結(jié)識了同樣躲避騷擾的女秘書瑪格麗特,瑪格麗特兼職給人做家庭教師。博斯曼斯偶然結(jié)識了普特雷爾和伊馮娜夫婦,后兩位邀請瑪格麗特給孩子當家教??蓻]想到普特雷爾還是邪教中人,終于在一次警察逮捕中瑪格麗特也受到影響,她因為護照過期,只好連夜逃往德國。40年過去,作家博斯曼斯在網(wǎng)上查到瑪格麗特在柏林開設的書店,他于是動身前往。
【經(jīng)典開頭】
一段時間以來,博斯曼斯想到自己青年時代的某些片斷,這些片斷并不連貫,全都突然中止,出現(xiàn)了一張張無名的臉,以及短暫的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