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精品亚洲国产成人蜜臀优播av,国产精品美女www爽爽爽视频 ,久久婷婷狠狠综合激情

站內(nèi)搜索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投稿登錄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資源 > 教育理論 > 名師檔案 > 教育使我們富有,文學使我們高貴  文學滋養(yǎng)心靈,教育培養(yǎng)智慧
歲月如歌——語文教育家于漪 2013-05-26 18:37:50  發(fā)布者:phpcms  來源:本站編輯


    于漪-中國教育文學網(wǎng)

于漪,女,江蘇鎮(zhèn)江人。1929年2月7日生,1951年7月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教育系。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1978年被評為語文特級教師。曾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候補執(zhí)行委員、執(zhí)行委員,上海市第七、八、九屆人大常委會委員,教育科學文化衛(wèi)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語言學會理事,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F(xiàn)任上海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首都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兼職教授,上海市教師研究會會長。多次被評為上海市先進教育工作者,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著作有《于漪語文教育論集》《語文教苑耕耘錄》《語文園地拾穗集》《學海探珠》《教你學作文》《語文教學談藝錄》《于漪文集》(6卷)等,音像教學輔導材料有《于漪語文教學課堂結構精析》《妙筆生輝》等數(shù)十盒。
  
【于漪語錄】
1.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
2.我有兩把“尺”,一把是量別人長處,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點,自身才有驅(qū)動力。因為,“累累創(chuàng)傷,是生命給你最好的東西”。
3.選擇了教師,就選擇了高尚;選擇了教師,就選擇了理想。
4.座右銘: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師人格為依據(jù):智如泉涌,行可為表儀者人師也。
5.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所謂合格,就是不負祖國的期望、人民的囑托。
6.教學參考書畢竟是別人的勞動,只有自己的勞動所得才是帶著生活露水的鮮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學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個性的時候,才是學生收獲最大的時候。因為,教育事業(yè)是創(chuàng)造性的事業(yè)。

 
【教育思想】

 

于漪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與特征、內(nèi)容
 

   (一)于漪教育思想的三個來源
    于漪老師是一位與時俱進的教育家,一直扎根在基礎教育的最前沿。她高瞻遠矚、開拓創(chuàng)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為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fā)展作出了杰出貢獻。于漪以她特殊的個人經(jīng)歷,成就了她的“通才”優(yōu)勢。為她高屋建瓴的思想的發(fā)散性、多元性、創(chuàng)造性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為她的理論建樹提供了優(yōu)越的前提條件。她的理論建樹,從根本上說,是源于她廣博而深厚的學養(yǎng)。
    構成于漪理論學養(yǎng)的主要來源,有以下三個方面。
    1.注重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尤其是唯物辯證法,構成于漪教育思想理論基礎的第一要素。于漪在這方面有深厚的功底。翻開于漪的理論著述,隨處可見對馬克思理論的援引和論證,她的“學科性質(zhì)人文說”就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語言學的基礎之上的。她以“建立中學語文教學理論體系”為己任,而這個“體系”的“靈魂”就是馬克思主義。于漪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保證了她的思考和闡釋始終處于科學的哲學層面,以深邃的歷史眼光洞察社會和教育的變遷,預見發(fā)展的大局,不斷推出創(chuàng)造的碩果。
    2. 有較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
    如果把于漪的教育思想比作一棵大樹,那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如同光照,為其提供了正確的思考角度和科學的方法論。而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則是其扎根的土壤,為之提供了豐富營養(yǎng)以及深厚的文化底氣。
    于漪的學生時代,不僅打造了一顆愛國的赤子之心,同時雕塑了她作為文化人的基本品質(zhì),也積累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養(yǎng)底蘊。于漪的教育生涯和豐富思想,深深地浸潤著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多種精華養(yǎng)料,通過她在人生實踐中的感悟與時代精神的淬火交融,而集于一身,自成一體。
    3. 注重吸收當今國外先進思想的經(jīng)驗
     一棵理論大樹的開花結果,除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光照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還需要多種有機物提供生長必需的養(yǎng)料。于漪的教育思想體系的形成也離不開外來先進文化學術理論的滋養(yǎng)。于漪的學術觀是兼收并蓄、海納百川的開放境界。正是在這一點上,于漪表現(xiàn)出了一個中國教育家的自信和成熟。
    于漪的理論之樹千絲萬縷地植根于肥沃的實踐土壤,因此,她的教育思想也如生活之樹一樣,永葆著青春的生意與蓬勃的長勢。
   (二)于漪教育思想的基本特點
幾十年來,于漪老師始終投身教育第一線,嘔心瀝血,堅持不懈地進行教育改革、探究和思索,使她的教育思想具有鮮明的先進性和強大的生命力。她的教育思想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時代性、前瞻性和創(chuàng)新性。
    1. 時代性
    于漪老師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責任感,她認為“社會在前進,教育必須具有時代性”。為此,她提出了“三個制高點”,即,一是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要勇于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二是站在戰(zhàn)略的制高點上。要增強“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責任意識。三是站在與基礎教育先進國家競爭的制高點。要善于吸收先進養(yǎng)料,敢于與發(fā)達國家競爭。站在上述三個高度,于漪老師又提出“三個瞄準”,即,瞄準二十一世紀的基礎教育,努力把今日的學生培養(yǎng)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有用之才;瞄準國外基礎教育先進國家的教育,從嚴治學,發(fā)奮圖強,教出水平;瞄準國內(nèi)、市內(nèi)兄弟學校的教育經(jīng)驗,搏采眾長,力求少走彎路,教出特色。
    2. 前瞻性
    于漪老師認為:“教育效果往往是相對滯后的,因此教育必須克服浮躁,要有前瞻和遠見,要用明天建設者的要求指導今天的教育”。由此她提出了“教在今天,想到明天”。培養(yǎng)學生就得精心研究學生,研究今日的學生,研究明日建設者的形象。
    為此,于漪老師提出教師首先要自我教育,完善人格。教師心里要裝國運、裝教育、裝學生、裝責任、裝追求。教師身上挑著千鈞重擔,一頭挑的是學生的現(xiàn)在,一頭挑的是祖國的未來,這就是教師工作的整個世界。
    3. 創(chuàng)新性
    于漪老師認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創(chuàng)新 ”。她提出“辦學要有自己的特色”,而且身體力行,摸索出一系列與之相匹配的可供操作的方法、途徑,從而構建起一個教育理論探索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創(chuàng)新工程。
    于漪老師提出的“一身正氣,為人師表”;“兩代師表一起抓”;“社會上流行的,學校不一定都提倡;社會上允許的,學校不一定都允許”等,形成了二師的特色。楊浦高級中學在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積極創(chuàng)新,營造“崇尚奉獻,追求卓越”的校風,塑造“以強烈的責任感、睿智的文化判斷力和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為特征的學生群體形象”,努力發(fā)展自己的辦學特色。
    (三)于漪教育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
    于漪老師的教育思想不僅具有鮮明的特點,而且其內(nèi)容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她的教育思想立足點高,覆蓋力強,生命力持久。構成她特色鮮明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三個部分。
    1..教文育人,提升教師自身素養(yǎng)
    于漪老師認為教育的本質(zhì)是“育人”,在教育實踐中必須“教文育人”,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就需提升教師自身的素養(yǎng)。她的標志性思想是: ——“教師心中要有共產(chǎn)主義旗幟飄揚”
    于漪老師認為:“最根本的是自己心中要有共產(chǎn)主義旗幟飄揚,對黨對社會主義要滿腔熱情滿腔愛,堅信共產(chǎn)主義一定能實現(xiàn)。”教師胸中要有一團火,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朝氣蓬勃,對學生有感染力、輻射力。
    ——“一身正氣,為人師表”
    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需的合格和可靠接班人,教師擔負著特別重要的責任。要擔負起這個責任,教師就必須切切實實地為學生做出表率,為此,于漪老師提出“一身正氣,為人師表”。于漪老師以此作為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靈魂和精神支柱。
    2.樹魂立根,植根學生的理想信念
    于漪老師提出育人要育心,澆花要澆根,要培育學生樹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祖國這個“魂”,立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這個“根”,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她的標志性思想是——“在學生心田‘植根’”
    針對社會上存在的“輕語文、重外文”的現(xiàn)象,于漪老師指出:“如果我們再不珍惜母語,那么我們離‘自毀長城’的日子就不遠了,也許不多久就會完全被其他語言所代替!”為此,她呼吁:還民族語言之光彩!要通過語文教學,在學生心田做“植根”的工作,植愛國主義的根,植民族精神的根,植志向的根、理想的根,植良好道德情操的根、健康人格的根。
    ——“用愛心培育愛心”
   師愛是師德的核心。于漪老師強調(diào)要用“愛心”培育“愛心”,幫助學生增強樹魂立根的內(nèi)驅(qū)力。
    ——“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
   針對基礎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輕德、分數(shù)決定一切的現(xiàn)象,于漪老師呼吁,要從當前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和重智輕德的重圍中“突圍”出來。教育本質(zhì)是“育人”而不是“育分”。她強調(diào)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以奠定樹魂立根的素質(zhì)基礎。
    3. 重視學習先進文化,培養(yǎng)文化判斷力
    于漪老師認為現(xiàn)在的學生面臨著豐富而復雜的文化現(xiàn)象,文化判斷力教育不能停留在使學生接受與積累知識的水平上,要使學生正確認識、判別、取舍各種文化現(xiàn)象,就必須引導他們重視學習先進文化,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判斷力。
    ――引導學生學習先進文化
    于漪老師深情而強烈地呼吁:“學校、教師對學生文化生活不能漠然視之,要精心引導他們往高處追求,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學習先進文化”。隨著各種文化思想相互激蕩,學生的文化信息渠道已經(jīng)遠非書本和課堂所限,要教會學生在接受與體驗文化的過程中善于對文化信息識別與取舍、評價與更新,引導學生成為理性地利用和發(fā)展人類的思想文化去改造主客觀世界的實踐主體。”
    ―― 努力培養(yǎng)學生文化判斷力
    于漪老師深刻而有遠見地提出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文化判斷力”,幫助學生認真執(zhí)著地從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人類進步文化中吮吸養(yǎng)料。學生主體一旦掌握了正確的文化判斷力,就更容易去接受先進文化,深化文化評判,朝著理性和德性的文明方向發(fā)展,就會不斷提升思想,陶冶情操,認識社會,感悟人生,塑造優(yōu)美的心靈,從而可以讓學生終生受益。
                                                                                                             

(選自百度)



解讀《歲月如歌》——于漪

 
    于漪老師是我國當代著名的語文教育家,為了迎接第23個教師節(jié)的到來,上海教育出版社特推出《歲月如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以下解讀,皆引自本書),于漪回憶錄,回顧這位優(yōu)秀老師的成長經(jīng)歷和畢生從事語文教育的思想軌跡,為青年教師、為教育事業(yè)留下一筆財富。
    一、回望――啟迪我們
    于老師,坎坷一生。杰克•韋爾奇在《贏的答案》說:“事業(yè)的成功之路漫長而多舛,較少有一帆風順的。這條路曲折向前,時斷時續(xù),有時候還要經(jīng)歷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坎坷。在這里,汗水和能力至關重要,而運氣有時也能發(fā)揮一定作用。”當讀完于漪老師自述時,忽然想起上邊的話,何其相象也。同時,也驚得一身冷汗,我們“在路上”,唯堅信經(jīng)歷汗水才出能力,有無運氣亦當自強。
    于老師,研修一生。“于漪的課堂結構的最大特點就是教無定法,學無定式,變化多姿,靈活多樣,從來沒有固定的一成不變的模式。因此,上海的張撝稱道于漪為‘沒有固定模式的特級教師’。于漪這獨具特色的、沒有固定模式的個人教學風格,可稱之為‘無恒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基于對語言教學多功能的認識,組成了一種立體化的課堂結構。(207頁)因此,這“無恒”,就是“常將講、思、答、議、評有機結合起來,常取啟發(fā)式、學導式、自學式、三主式等有效模式之長而自成風格,獨為一體。(209頁)”創(chuàng)立了“點、線、面、體”教文育人立體教學體系,“點”即課文,每課必精心設計;“線”即文體,即成序列又統(tǒng)籌兼顧;“面”即全局,對目的、任務、內(nèi)容、訓練作總的科學安排;“體”即文章的文與道,情與理、內(nèi)容與形式、思想性與藝術性,彼此交融,熔于一爐。(208頁)
    于老師,剔透一生。于老師一生與語文結緣,終于破解“人的語文能力是從哪里來的”。“一個人的語文能力只能從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中得來,在優(yōu)秀范文的閱讀中感悟、品味、思考、理解,隨著所感、所悟、所得的潛移默化所生成,并具有自己的認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品格以及具有自己個性的語文能力。因此,大量閱讀是提高語文能力的基礎,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是提高語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潛移默化是語文能力生成的基本規(guī)律。”(231頁,柳斌語)于老師走得何其艱難,如魯迅說: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展望“師之蘊”青年語文教師必將一路堅定,一路堅實!
    于老師,成就一生。呂型偉《從教七十年散記――從“觀察螞蟻”到“研究人”》說:“成功緣于一種態(tài)度。”于是我就想,怎樣詮釋這“態(tài)度”,呂老說“人們常說,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我認為這句話應倒過來講,戰(zhàn)斗不息,生命不止,一個不斷追求的人是不會老的。”找到答案了。如于老師說:“歲月如歌,往事依依,留下的痕跡有濃有淡,有傷痕有歡樂,有失落有收獲……教育事業(yè)真正是遺憾的事業(yè),教師責任大如天,追求永無止境”,(封面,于漪語)所以,我與成員們感受:思想者,歲月不老!
    二、感悟――勤修踐行
    (一)沉入文本
    俄羅斯小說家尤里•瓦西里耶維奇•邦達列夫說:“一個人打開一本書,就是在仔細觀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鏡子深處,尋找著自己的主角,尋找著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把別人的命運、別人的勇敢精神與自己的個人性格特點相比較,感到遺憾、懷疑、懊惱,他會笑,會哭,會同情,會參與――這里就開始了書的影響。所有這些,按照托爾斯泰的說法就是‘感情的傳染’。”(24-25頁)
    (二)語文的門兒在哪兒
    “離開了人的培養(yǎng)去講文的教學,就失去了教師工作的制高點,也就失去了教學的真正價值。”(225頁)“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一開始就認定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打好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底子……實現(xiàn)“三年磨一劍”的目標……為終身從事語文教育而強化專業(yè)地基。一、自學高中語文教學涉及的各種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知識,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經(jīng)典作品,并以“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為標桿,迅速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二、向?qū)嵺`、向同行和學生學習,用10小時、20小時準備一堂課,《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一備30多個小時,反復鉆研數(shù)十篇、上百篇教材,用規(guī)范的語言寫成教案,把課上要講的每句話背下來,再脫開教案講課,課后寫教學后記;三、結合自修語文的深切體驗,關注當時語文教育思想的論爭,留意教學改革的動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她下的工夫中,苦讀苦練、天天“明燈伴我過午夜”的板凳功固然令人欽佩,但她的田野功、特別是反思功更為可貴。同樣是從教育田野上闖過來的顧泠沅,常說于漪第一年撇開任何“教參”逐字逐句寫教案,第二年搜羅所有“教參”改教案,第三年整合新的體驗再度重寫教案,改行三年就成為語文骨干教師。這一概述也許偏簡,但是由這類個案導出的“實踐+反思=成功”的教師發(fā)展“公式”卻很有哲理意味。(222-223頁)
    “聲情并茂的朗讀、講解,旁征博引的議論、評析,眼神、手勢、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腦海中浮現(xiàn),我常頓然有所悟:這就是語文!”(34頁)
     (三)目中有人
    “教學,教學,教在學生身上起作用……學習者是第一因素,沒有學習者就沒有學習……正像沒有買主就沒有銷售一樣……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手中必須牢牢把握兩個實際,一是教材的實際,一是學生的實際。這正如‘矢’和‘的’一般。”(38頁)“教學中有三個因素,就是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最為重要的是學生,沒有學生就沒有學習,也就沒有教學。”(115頁)“教書必須教心,教心必先知心。知心不僅僅是了解學生而且是要讓學生了解自己,只有學生信任了你,才會對你袒露出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201頁)
    了解學生的方法,“常用的是:望、問、聽、閱和材料跟蹤。”(38頁)“一個學生就是一本豐富的書,一個多彩的世界。學生是活潑潑的生命體,每個人的成長都是獨一無二的。”(80頁)
    “所謂目中有人,就是教師心中要有學生譜,這個譜是活潑鮮跳的,多姿多彩的,一個人一個樣。理解他們,尊重他們,平等相待,帶領他們在求知的海洋中遨游,使他們成為學習語文的真正主人。”(116頁)教師的“教”作用于學生,“研究學生,激勵學生,雕塑學生,其育人的向度是全方位的”(203頁)。“了解學生,是為了和他們的心弦對準音調(diào)……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段精彩的話:‘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fā)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diào)。”(40頁)
    “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他們對學習的‘內(nèi)部態(tài)度’往往決定學習質(zhì)量”。(224頁)為了和學生的心弦“對準音調(diào)”,于漪老師在“發(fā)現(xiàn)”上下功夫;在理解上下功夫。(40頁)“要培育他們成長、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們,從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個性。教師要練就一副敏銳的目光,善于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身上的長處與潛力,善于‘長善救失’,把隱藏的種種潛力變?yōu)榘l(fā)展的現(xiàn)實……面對這些豐富的‘書’,我一本一本認真讀,一點一點學習、領悟,逐步懂得師愛的真諦,也品嘗到亦師亦友的無窮的樂趣。”(80頁)
    “音調(diào)”不是固定不變的。(42頁)“時間是孵化器,一節(jié)節(jié)生動的語文課孵化出了感情。”(77頁)
    (四)課堂目標
    “駕馭課堂的主宰應該是教學目標。” 把握課堂目標,一是“改變多目標導致無目標的情況”。二是目標明確、具體、切實可行,“三維”分開為了好把握,過程之中必須有機結合。為此,要抓文章基調(diào),抓最動人最精彩的筆墨,抓文章特色。三是內(nèi)容不可與目標脫節(jié)。“我追求教學目標的單一、明確,重點突出,不拖泥帶水。以目標為主宰,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取舍詳略的處理,舍得割愛。”
    “讓課堂生活產(chǎn)生持久的魅力,首先在于教師對生活有執(zhí)著的追求,在課堂中傾注自己的愛。”(204頁)“教學不是一次完成,它有連續(xù)性、層次性、階段性、反復性,要按教學大綱要求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分步走。不能有多少內(nèi)容,就教多少內(nèi)容,像用水澆菜一樣,不管三七二十一,將整桶水澆菜,必然將菜連根帶葉一直沖走。”(44-48頁)
    “什么叫真正懂?說在嘴上,寫在紙上,不算真正的懂,要身體力行,真正做到,才是真懂了。”(66頁)“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認識主體的作用。”(206頁)
    (五)什么是語文
    “語文學科是一門方面多綜合性強的學科。從知識來說,有字、詞、句、篇、語法、修辭、邏輯、文學等;從能力說,有讀、寫、聽、說等。就語文本身來說,要考慮語文各類知識、語文各類能力之間的關系;就語文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來說,又要注意配合、依存、滲透與促進……語文課當然要以語言文字智育為核心,但根據(jù)教材個性特點與學生成長的心理需要,應融合德育與美育。上課不應單打一,應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智力發(fā)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爐……讓語文課既有扎實的語言功力,又有閃光的育人風采。”
    (六)為道而教
    于漪語文教育改革的“立體化施教,全方位育人”的思想,其理論基礎既有古代文論的淵源,又有現(xiàn)代教育學的依據(jù),即“緣文釋道,因道解文;文道統(tǒng)一,以道育人。”“語文教學要善于緣文釋道,因道解文,既廢除離開字、詞、句、篇的架空說教,又力戒置思想內(nèi)容于一旁的支離破碎的詞句理解,力求把思想教育與語文訓練有機結合起來,水乳交融,使學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語文能力獲得有效提高。”(216-218頁)
    (七)自我反思/研修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把自我教育作為他終身的任務。”“我用兩根支柱支撐自我教育,一是勤于學習,二是勇于實踐,二者的聚焦點是反思。”(91頁)“于漪想而行,行而思,思而說,說而寫,提煉成以語文教育理論探索為軸心的各類著述,數(shù)量可觀。于漪的語文教育理論,浸透了于漪從教與學兩方面行動中汲取的智慧。”(223頁)
    馮至“愧我半生勞倦眼,為人為已兩蹉跎。”學一點,消化一點,日積月累,真才實學大有長進。1、重要的理論反復學。力求正確理解,學得深入,用能淺出。2、緊扣一點深入學。3、拓開視野廣泛學。(91-97頁)思想境界,語言素養(yǎng),以及教育理論的掌握和靈活運用,三者不可或缺。(200頁)
    青年教師培養(yǎng)是各國教育界普遍重視的問題。于漪當校長,采取教育教學評優(yōu)的辦法,組織崗位練兵。組成三級網(wǎng)絡:師傅帶徒弟;教研組集體培養(yǎng),組長負責;學校成立教育教學評優(yōu)委員會。然后校長集中全力聽課,以滋養(yǎng)教師的心靈,將生命感、價值感、使命感喚醒,誘導他們發(fā)揮教育的創(chuàng)造力。(160頁)
    (八)“教后”究竟記些什么?
    記“教”記“學”,記“得”記“失”。記學生表現(xiàn)種種,記學生長進,思想的火花,“我為誰教課?為學生。”記對教材的理解與處理,記“心得”,記“牽一發(fā)動全身的關鍵”,記失誤。記對教法的選擇與運用,等等,記得久且多時,串聯(lián)起來,就對某一方面通透了。“教學工作猶如永不休止地登陟高山群峰,寫‘教后’則好似清代詩人郭麐描寫其登山的一句詩:‘一步一陟一回顧。’”(98-100頁)
母語與“兩綱”――“教在今天,想到明天”。(109頁)
    “母語教學影響人的一輩子”(107頁),“母語是民族文化的根,它蘊含著民族情結,傳承著民族精神,對學生成長、文化素養(yǎng)、人格完善起極為重要的作用,因而,語文教學的地位必須爭,它不僅是語言文字技能技巧的問題,而且是培育中華文化根的育人大問題。”“漢語本身是非常優(yōu)秀的語言,是雙腦文字,具象,靈動,要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像愛護眼睛愛護身體一樣。從小有了這份情感,就會增強國家意識,增強文化認同,也會增強作為公民的責任感。”(108頁)幾十年語文及學科性質(zhì)之爭,到20世紀終于認識到:“語言不再是單純的載體,反之,語言是意識、思維、心靈、情感、人格的形成者。”于漪老師漸漸形成了語文“人文性”的想法,接近了語文的本質(zhì)。(110-112頁)
    “沒有人文,就沒有語言這個工具;舍棄人文,就無法掌握語言這個工具。”新世紀教育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表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三、結束語
    拜讀《歲月如歌》,如與于老師聊天,一清如水,但我還是有功利的,為“師之蘊”人尋找青年的需要,成長的支點,和發(fā)展的方向。當我在學、做、寫“師蘊”的視野搜索下來,發(fā)現(xiàn)自己的文字已經(jīng)很多余,于是便把摘記串聯(lián)起來,如上。
    但是,我還是舍不得那些精美的文字,諸如:
    有的事看起來細小,要真正做好,必須有責任大如天的意識(133頁)。愛和責任是鑄造韌勁的原動力(69頁)。
    語言不是蜜,但可以粘東西(211頁)。生動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記憶。(13頁)。文章是用心寫的(19頁)。
    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161頁)教育事業(yè)就是榜樣的事業(yè)(70頁)。
往往“自欺”比“欺人”還要多。(188頁)
    最后,結束讀書摘記時,還是重溫“于漪說,語文教師在學生心中應該是‘師風可學’,又‘學風可師’。教師要有豐富的智力生活。要緊的是功底、視野、駕馭力……堅持把零星的寶貴時間有計劃地用上,每天堅持半小時、一小時,一日不多,十日許多,天長日久是可觀的。”(224頁) 

 


 


 

上一篇:文學名師陳友中:似一縷春日的陽光
下一篇:文學名師王岱:一份盛情的邀請

媒體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