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羿,男,出生于1990年10月(17歲),貴州省貴陽市一中高一學(xué)生。迄今已在《貴州都市報》《貴州日報》《語文報》《全國中學(xué)優(yōu)秀作文選》等報刊發(fā)表習(xí)作20余篇,多次在全國性征文大賽中獲獎。
>> 寫作感言
不少寫作愛好者和我一樣都有過這種困惑:面對自己急于想表達的東西往往“難以言狀”。我想,除了表達的事物微妙而難以擇言外,更多的是文字功底不夠深厚。寫作除了情感的宣泄,也是在考察我們的積累和對事物的認知。就像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不是一時興之所致,而是畫家經(jīng)過3年時間苦苦觀察、琢磨、理解得來的。同樣,完成一部成功的作品也需要長年累月的構(gòu)思、修改。靈感的火花并非偶然空降到某人頭上,積累深厚的人才能夠站在更高的平臺上捕捉靈感。
>> 佳作選登
秋憶
深秋的露西琳大街,滿地的落葉昭示著深秋的到來。不遠處,圣母院高聳的塔樓傳出空靈的鐘聲,路邊就是塞納河。微風(fēng)蕩起陣陣漣漪,寂寞的塞納河流逝著亙古不變的憂愁。推開虛掩的鐵門,一片寂靜。此行的目的地——圣拉茲雪甫神甫公墓終于到了。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墓地,巴爾扎克、伏爾泰、莫里哀、雨果都長眠于此。一百多年來,人們爭先恐后來到這里,在雕像面前瞻仰大師們的遺容。這里還長眠著另一個人,一個終身落魄的畫家——溫森特·梵·高。他的一生似乎是一個秋天,關(guān)心與理解不眷顧于他,鮮花與掌聲與他無緣。而寂寞與憂傷卻與他如影隨形。他的作品在他生前從未被人瞟過一眼,他愛過這個世界,但這個世界卻不曾施愛于他。直到他懷著滿腔怨忿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若干年后人們才注意,才開始理解他的作品。世界終于承認了他。人們在他的作品前贊不絕口,而一幅《梵高自畫像》竟拍賣出350萬的天價!長眠在地下的梵高再也看不到這一切??蓱z的梵高,他一生唯一的夢想,就是能在一間小小的咖啡屋里展覽自己的作品,而這個夢想對他而言卻是一個永遠無法補救的遺憾。他多么希望能得到別人的關(guān)注,哪怕是一個眼神。甚至他希望能像莫奈、高更一樣在得不到掌聲的時候可以得到唾罵,因為至少,那可以說明有人知道他。但他得不到,就像一顆轉(zhuǎn)瞬即逝的流星,被遺忘在無垠的天空。
梵高的一生是在貧窮與孤獨中度過的,除了他的弟弟約翰讓他在黑暗中望見一絲光明。約翰默默地支持他,梵高一生似乎只賣出過一幅畫——《粉紅色的葡萄架》。而這幅畫卻是約翰雇人買下的,梵高至死都不知道這個秘密。在梵高最后的日子里,苦難仍沒有結(jié)束。約翰由于經(jīng)濟緊張而對梵高的資助也窘迫起來,并且也無意中向梵高流露出不滿的情緒。梵高不愿再連累弟弟,他預(yù)感到命運就是要他這樣苦難孤獨至死。于是,在一個月黑風(fēng)高的夜晚,年輕的梵高獨自踉踉蹌蹌地跑到原野,舉起shouqiang對準自己扣動了扳機……
梵高并不止是一位杰出的畫家,他更是一股在逆境中奮起的最偉大的力量。他忍受孤獨和世界對他的排斥,一個人在他的藝術(shù)生涯中搏擊,在冷暖色調(diào)中蕩滌著靈魂,彰顯著生命最本質(zhì)的色彩!
有人說春天是生命的初始,是最具生機的季節(jié),當深秋來臨后,一切皆會枯萎。而我認為,秋天是生命那種凝重的季節(jié),梵高就如同深秋的化身。在他的筆下,秋天并不只是一個懷古感傷的時節(jié)。我見過他的作品《有烏鴉的麥田》,慘淡的天空,浮云萬里,低沉壓抑,令人窒息。廣闊的原野上,寂寥一片,但分明感受得到其中蘊藏著隱隱的悲哀,一股脈脈的憂傷。梵高的線條勾勒出孤獨。
孤獨,我也曾為這個字眼困惑。人,赤手空拳而來,經(jīng)歷世間沉浮,悲歡離合,又空拳赤手而歸。到底是什么使得人們明知一步步接近死亡,仍能如此義無反顧?就像片片飄飛的秋葉,坦然地將自己葬入大地。但人們卻懼怕孤獨,于是人們聚在一起,于是有了“主流”方向,于是有了迎合與妥協(xié)。正因為如此,薩伏熱內(nèi)洛讓僧侶燒死了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年輕的高更“聰明”地將自己的絕世才華融入大眾,有了“方向”。唯獨梵高,一個天才的靈魂,一個精神上的貴族,死守著自己心靈的疆域,除了讓命運對其一波三折,但絲毫不讓命運背叛心靈。在世界拋棄他之后,他毅然將自己放逐于自然,寄情于山水。他撿拾山的雄渾,捕捉風(fēng)的耳語,集成一幅幅本真的畫作。于是我看到,“向日葵”綻放著生命的華彩;“星空”回旋著斑斕的冥想,一個人的孤獨終于幻化為不加任何雜質(zhì)的思想。在梵高寂寞的背后,我感受到的是對生命如火如荼的眷念和超越生死的心靈的追憶。我終于明白:珍惜生命的最好方法就是“揮霍”,而不是吝嗇。
暮色已至,深秋的風(fēng)裹夾著寒氣。遠方的小提琴聲余音繞梁,像是郁郁沉沉的云靄,像是久久不散的幽思,沾著暗香,在圣拉茲雪甫公墓上空低婉地回蕩。依舊是千年的月光,朗照著微風(fēng)拂過的塞納河,流逝著亙古不變的寂寞與憂愁……
>> 小作家評小作家
文學(xué)與其他藝術(shù)永遠有著絲絲縷縷的關(guān)聯(lián)。這篇隨筆的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和對藝術(shù)的向往。他在輕觸梵高那充滿孤獨和生命力的靈魂之時,他的文字也仿佛屏息凝神,在貌似意象的描寫中,我們隱約可見精神和情感的身形。
(張牧笛)






- ·教育部
- ·中國出版網(wǎng)
- ·中國教育科學(xué)研究院
- ·中國文藝網(wǎng)
- ·中國文學(xué)網(wǎng)
- ·葉圣陶杯大賽
- ·中少在線
- ·中學(xué)生雜志社
- ·人民網(wǎng)
- ·秋月文學(xué)網(wǎng)
- ·浙江大學(xué)
- ·復(fù)旦大學(xué)
- ·上海交通大學(xué)
- ·中山大學(xué)
- ·中國科技大學(xué)
- ·中國人民大學(xué)
- ·山東大學(xué)
- ·南開大學(xué)
- ·北京師范大學(xué)
-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xué)
- ·蕭然校園文學(xué)網(wǎng)
- ·文心雕龍杯作文大賽
- ·中國自主招生網(wǎng)
- ·藝眾美術(shù)高考導(dǎo)航網(wǎng)
- ·山東三人行戶外網(wǎng)
- ·中國社會科學(xué)網(wǎng)
